苏新欲打造环保升级版示范工程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前不久,《中国化工报》报道了环境保护部驳回苏新能源煤制气项目环评申请的新闻,引起行业及舆论广泛关注。而近日又有人进而发出置疑,这么大一笔投资的煤化工项目,难道就因为环评没通过而搁浅了?3月27日,中国化工报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苏新能源公司。苏新能源方面表示,环评未获批准不等于项目被叫停,他们正集中技术骨干力量,按照环保部相关要求,完善环评报告,择机再次申报。苏新能源有信心将该项目打造成环保升级版国家煤制气示范工程。
剩下的三个支持性文件环评最关键
“作为一个筹备多年的项目,经过不懈努力,苏新能源煤制天然气项目核准所需的各层面共50个支持性文件,已经办结47个,还剩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估3个文件尚未办结。虽然这3个文件都很关键,但我认为环评最关键。”苏新能源企划部主要负责人袁玉林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记者了解,苏新能源煤制气项目从规划至今已有8个年头,经历了从规划外到规划内、从备选到入围、从获取“路条”到铺开前期工作的整个历程,可以说过程艰难而曲折。到去年底,各方面具备了向前进位的条件。
“环评是现代煤化工项目核准审批的前置条件,即核准之前必须取得环评批复。”袁玉林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的有关规定,年产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由环保部审批。环评报告是项目核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评未获批准,也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情,特别是重大项目,环评报告几乎不可能一次就通过。环评未获批准,项目单位可按照要求补正后再次申报,也无时间限制。
记者就大众关心的环保部驳回该项目环评报告的几点理由询问袁玉林时,他介绍说,目前,苏新能源正集中技术骨干力量,依据环保部环办函〔2015〕154号文和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评估意见相关规定,按照“缺项补上、弱项补强、强项补优”的要求,组织修编《项目取水生态影响专题报告》、《项目液态废物零排放技术方案》、《项目灰渣组分分析及综合利用专题报告》、《项目废气治理措施分析专题报告》、《项目气化工艺比选及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专题报告》、《项目地下水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专题报告》、《项目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说明》和《项目依托工程可靠性分析专题报告》等专篇,借鉴国内先进成熟技术和成功实践范例,确保高质量完成环评补正,择机再次申报。
就环保部和社会质疑的水资源等几个关键问题,袁玉林解释说,一是为该项目所在地苏新和丰工业园配套的白杨河引水工程已竣工,项目新鲜水用量指标已落实,水资源可足量稳定供应。二是煤炭资源有保证,厂区毗邻的白杨河矿区总规获国家批准,自治区各级地方政府承诺为项目配置煤炭资源,并为后续项目预留后备资源,“坑口化工”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三是新疆地区最难解决的排放总量指标,去年塔城行署为项目调剂了SO2、NOX、烟粉尘和VOCs排放总量,满足了环评申报。四是内部技术支持工作达到相应深度,可研报告完成收口,基础设计进入内审,工艺包结束商务谈判,同时完成了投资效益全分析、煤质全分析等专题研究。五是其他外部依托条件也都取得积极进展,前期准备工作处在同期项目的前列。
“最难的一个支持性文件就是环评,我们将认认真真地按照最严环评标准,扎实做好,确保达到环评要求。”袁玉林表示,企业对此充满信心。
有信心打造具有刷新意义的示范项目
“我们的煤制气项目作为江苏省产业援疆的重大项目,正稳步开展前期各项工作,不存在项目被叫停的问题。”苏新能源董事长皇新海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恰恰相反,在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全国16个煤制气项目当中,苏新能源项目是审批流程走得最扎实、最靠前的一个。”
“从成立之日起,公司就确立了一系列企业环保价值理念。”皇新海表示,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他们公司历来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力争做江苏产业援疆典范。“建成国家煤基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循环提升、绿色增长”,“守护蓝天白云、再造荒漠绿洲”,“生命之水、滴滴不舍”,“苏新绿色能源、洁净美丽神州”,“决不以破坏生态换取业绩、决不以牺牲环境创造效益”等绿色理念已深入人心,并贯彻到实际生产中。
袁玉林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工艺技术路线的环保经济科学性,企业要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定要认真汲取行业先行先试者的经验教训,不走弯路,不犯重复性错误,充分把握自身项目的工艺技术路线、原料煤种特性、区域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避免未来出现“苏新问题”。
针对公众关注的煤化工项目有可能出现的“与民争水”问题,皇新海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水资源的供给,当地政府已经建设了白杨河引水工程和调节水库,合理分配用水指标。经过充分论证,项目并不会影响下游居民用水、生态用水和农牧用水。
“苏新能源煤制气项目的环评报告比较完整,各方面因素都考虑到了,也吸取了已经上马的煤化工项目在环保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比前几个煤制气示范项目的环评报告更加完善。”皇新海说,“我们不否认,报告最终还是被否,报告未获通过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否决的六点理由其实也是目前煤制气行业的共性问题,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皇新海表示,作为一个产业援疆的国有大型企业,苏新能源一定会以极具示范刷新意义的崭新形象发展好该项目,达到环保部提出的要求,履行好社会责任,将项目打造成发展与环保友好共生、民族团结友爱的示范工程,让公众真正放心。
首次环评未通过给同行企业提了醒
“苏新能源首次环评未通过也给同行提了个醒。”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彬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环保有红线,不能指望降低标准通过环评,要把自己的“功课”做扎实,凡是写到的就一定要真正做到,没有任何近道可走。
陈彬同时表示,苏新能源首次环评未获批准不等于“项目被叫停”,项目叫不叫停要看国家对待煤化工的态度,这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而环评被否只能说明政府对煤化工在环保方面的准入门槛有提高,这是国家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媒体解读报道还需谨慎客观,以免以讹传讹。
“做大项目没有一帆风顺的。煤制气作为我国现代煤化工领域的示范性工程,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道路注定艰辛而又漫长。我们要正确看待行业企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十年磨一剑、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不因风险而退缩,不因困难而动摇,不因挑战而放弃,努力提高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变化、突破新难题的综合能力。”皇新海说,作为一个产业援疆的国有大型企业,他们一定会以极具示范刷新意义的崭新形象发展好苏新能源煤制天然气项目。
记者了解到,面对煤化工行业遇冷的大气候,业内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煤化审查门槛新,一步转化步步惊。对于这种感慨,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记者,苏新能源煤制气项目被否释放的信号是多方面的,虽然对被驳回的企业来说,可能有种挫折感,但环保的严管严控对于包括煤制气在内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今后的发展无疑是件好事,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消极意义。
记者观察发现,业内人士也有一点担忧,首批示范项目的一些负面信息,会不会被过度放大解读,因噎而废食,用了“过头药”?他们期待能在新环保法和环保新政的范围内把握好一定的度,给探路者们以信心。
“这件事说明,现在到了出台煤制气行业国家标准及具体支持鼓励示范试验项目政策的时候了。”有专家表示。
行业专家认为,煤制燃料示范项目是国家工程,严管严控是想让破土欲出的新兴煤制气产业开好头、起好步,防止因过热无序发展而拖累现代煤化工行业的大好前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煤制气产业化实践离成功不会太远了!
中国化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