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到了“最纠结”的时候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随着2014年7月份经济数据的公布,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出一个事实:中国经济到了“最纠结”的时候。
“最纠结”不同于“最困难”,更不同于“最悲观”,而是说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何拿捏力度、控制方向,将经济航船逐步引出激流险滩。
纠结之一:“改革”和“发展”谁更优先
在官方的文件里,从来没有明确给“改革”和“发展”两者排过座次,这个问题似乎跟“鸡”和“蛋”的关系一样,难以厘清。“发展”如果失速,就业马上出现问题,社会就不可能稳定,“改革”也就没有了稳定的基础。但不“改革”,经济就不可能走出困境,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上半年为了“保增长”,出现了一些违反市场经济做法的“权宜之计”,一些改革也放慢了脚步。比如有的城市出台了楼市“限制降价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到掣肘;通过“定向降准”和“定向降息”,人民币资金的价格事实上出现了“双轨制”。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企业整体负债率等关键指标,继续在高危的水平上攀升。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7月29日在同党外人士座谈时提出了警告,他说: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一些困难,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 种种迹象显示,下半年中央会在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基础上,加大改革的力度。
纠结之二:钞票到底该“印”多少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14.7%,超过了2013年上半年的14%,以及2012年上半年的13.6%。在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搞“微刺激”的背景下,这个增速显然偏快了。
果然,7月份央行就开始踩刹车。最新的数据显示,到7月末人民币M2总量为119.42万亿,增速下降到13.5%。与此同时,新增贷款也下降到3852亿元。对于7月贷款下降,央行发言人又用老套路解释,无非是6月是二季度末,所以冲高,7月应该回落。但我们有历年7月份数据在,同比是有效的。今年7月新增贷款不仅远远低于2013年7月、2012年7月,也低于2011年、2010年、2009年的7月。
上图:近年来中国月度新增贷款状况。 踩刹车其实是明智的。因为从M2存量上看,中国的钱太多了,是美国的1.5倍,超过欧元区加上英国,泛滥的人民币不仅催生了国内资产泡沫,还让人民币早早就透支了升值的空间。这些指标,显然都属于习近平所说的“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 但M2增速如果明显下滑,贷款大幅下降,脆弱的经济显然无法承受。所以,只能像中医治疗病人一样,“病去如抽丝”,慢慢根据病情调剂药量。等待着通过改革,增加病人自身的“抵抗力”,才有可能停药、恢复健康。
纠结之三:贷款要不要搞“价格双轨制”
今年以来,央行搞了两次定向降准,重新定义了存贷比的分子和分母,发放了1万亿的抵押补充贷款(PSL),事实上形成了银行信贷的“两种价格”。给小微企业、“三农”和棚户区改革的贷款,利率可以低一些,额度可以充裕一些。
但问题就来了。由于小微企业、“三农”行业利润微薄,所以拿到贷款的企业也未必用于实际经营,存在转借“吃利差”的可能。
《第一财经日报》8月14日的最新报道就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近日央行官网上挂出的一篇文章反思说: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其结构引导作用是辅助性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市场决定资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准备金工具的统一性也会受到影响。 望多发一些类似的资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