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ovu 发表于 2013-6-22 01:00:56

项目的“不可行性”也该论证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当前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在着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与此同时煤化工等一些领域投资依然比较热。针对这一状况,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唐宏青等一些业内专家建议,企业决策上马重大项目时,应针对可行性报告中的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反向论证,同时进行“不可行性研究”,防止项目决策失误。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投资之前,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精确分析,选定最佳方案,编制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综合论证一个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和可靠,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在财务上是否盈利。可行性研究的本意,并非在于项目必定可行,而恰恰是要论证是否可行,有多大的可行性,因此研究的结果应有两个:可行或不可行。而目前,国内上项目所有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基本上只有一个:可行。有专家早前就断言,可行性研究报告最终结论都是项目具有可行性,会导致很多产品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

  纵观不少可行性研究报告,普遍存在依据不充分、内容不全面、分析不深入等问题,有的缺乏对技术、市场、环保等关键环节的深入论证和综合分析,甚至有意避开对不合理、不可行的环节的研究。比如,在技术分析中,只是介绍技术特点与优势,而忽视技术工程化的不足。事实上,任何一个技术上的缺陷和不足,都足以影响此后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煤制乙二醇,自首套装置投产5年后,由于催化剂选择性稳定性差等问题,至今仍没有一套装置达到高负荷稳定生产。再比如煤热解,由于技术分析论证不充分,当前投产的装置普遍存在能耗高、煤焦油里面灰含量高等问题,灰捕集时容易造成堵塞,装置很难连续稳定运行,而且生产的煤焦油由于缺乏竞争力也很难有市场。

  在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分析中,论证者往往把“可以当必然”。比如作为替代能源的清洁燃料二甲醚,在理论上可以替代柴油,但是需要对油箱、加油系统进行改造,销售还需要专门建设加注站。上马二甲醚项目,自然应该首先对加注系统谁来改造、谁来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进行可行性论证。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个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投资方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二甲醚生产出来直接添加到柴油里面卖就可以了。由于看好二甲醚这个替代能源的市场前景,企业纷纷上马此类项目,山东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县城,在2009年一年内就新建了两套装置。此后的市场变化大家都看到了:由于二甲醚用作替代能源的安全可靠性不够以及配套设施不成熟,其应用一直难以快速推开,此前投建的产能陷入供过于求的困境。时至今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众多二甲醚企业仍然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由于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分析不充分、不严谨,整个行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此外,当前可行性研究在考虑产品市场需求时只注重国内及项目所在地表观的市场需求量,而没有同类、替代产品的竞争力分析,以及产品有效的运输半径等因素分析。如果仔细论证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拟投资的产品实际有效的市场需求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有的甚至是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投资风险极大。而且,当前可行性研究极少考虑市场的变化和新建项目增多,以及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需求萎缩、价格大幅下滑等问题。如果仔细深入论证这些问题,很多项目就变得不可行。前几年被普遍看好的甲醇、1,4-丁二醇、聚甲醛等产品,现在普遍都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生产负荷降低的问题,项目上马当初的可行性研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业内专家提示指出,业主在项目决策实施前,应该同时组织两个研究方案,一个是“可行性研究”,一个是“不可行性研究”,给决策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信息,以便全面、准确地权衡利弊得失,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即使不可行研究最终不被采用,但它仍具有借鉴和警示作用。

  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项目的可研报告都由设计院、工程公司或技术提供方编制,为了承揽项目,他们具有让项目可行的本能动机。基于此,专家建议,应改变由设计院或技术提供方编制可研报告的惯例,由独立第三方来编制,使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独立性、公正性、公开性、客观性,还可以尝试实行项目投产后3~5年内,对可研报告进行再评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项目的“不可行性”也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