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经济运行不景气 产销矛盾凸显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自2011年11月底至今我国煤炭业一直呈低迷运行态势,煤价大幅跳水,与此同时,整体销量亦持续低位震荡,下游高耗能行业对煤炭需求量呈低速增长状态。与行业其他相关数据比,原煤产量下滑却并不明显,甚至在供大于求严峻形势下,大部分时期、大部分地区同比或环比增加现象频现。尤其2014年2~4月,主产地部分中小型煤矿减产效应并不明显,即使在下游需求传统淡季期,资源供应量仍较充裕,主产地供大于求矛盾严重。
与往年不同,经两三年颓势冲击,当前大部分中小型煤企已认识到行业“寒冬”将持续较长时间的现实,及时、理性采取停产或减产举措以规避风险,避免更多损失。但从统计数据看,2014年1~2月小型煤企退市却为大型煤炭集团让出更多市场份额,3~6月供求关系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地方矿和乡镇矿同比减产近8成的内蒙古,大型集团同比增幅超2成。
至2009年底涉煤央企16家,所属生产、建设煤矿254处,产能8.52亿吨,原煤产量5.8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9.1%。2010年央企所属生产、建设煤矿增25处,达279处,产能9.3亿吨,当年原煤产量7.11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9%。到2012年底16家央业所属生产、建设煤矿已达309个,原煤产量达9.04亿吨。
据最新数据显示,前5月内蒙古地区产煤量同比降幅达8.9%,其中中小煤企减产情况仍保持在8成,并未出现好转;但国有重点矿原煤产量35608万吨,增5995万吨,增20.2%。当前大企业成供应和增产主力,但碍于其国企性质,预计下半年行业运行不景气情况下,其减产概率亦极小。
产销量失衡,煤企库存高企成常态,因2011年前煤炭行业处黄金旺季,多数煤矿基本不会建设较大容量存煤场地,但近两年煤矿库存、销售、煤价承压现象常见,据悉,部分大型煤企不得不转移至港口、另辟新地或降价促销,“去库存”成整个产业链“主旋律”。
资源整合不断深入煤炭产地区域性集中度大大提高
受内贸煤市场价回落及环保压力影响,预计今年煤企产量增长将有所放缓,增速趋缓。下半年主要煤炭供应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煤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以北部动力煤基地:同煤、山煤和焦煤等大型企业产能加速释放,产量呈增势,旗下很多整合矿井纷纷投产,增加外运量。预计今年全国产煤量将高于去年,其中,“三西”煤炭外运量仍将保持增势,成全国供应主力。在经历市场洗礼后,很多中小煤企和经销企业纷纷退市,我国西煤东调和北煤南运主导力量后期将牢牢集中“三西”地区手中。
大型煤企产量不断增加神华和中煤发展最为迅猛
随煤炭资源整合不断深入,产地区域性集中同时,企业性集中趋势亦愈加明显,超亿吨超大型煤企集团层出不穷,其中,神华和中煤发展最为迅猛,尤其神华集团,以煤为主,实行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性企业,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煤企,且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煤炭经销商,其对资源掌控力在国内具有毫无争议的地位。
2013年神华集团通过北方港下水动力煤约2.3亿吨,占整个北方港下水量6.1亿吨的31%,且随港口部分供应方不断颓势,其所占份额正不断扩大。2014年1-4月神华合同兑现率全部93%,华东95%,江苏97%,当前其下水份额占环渤海煤炭港约41%(不含褐煤港),神华煤进长江又占神华下水量的约29%。
2013年17家中央企业开办的煤矿共324处,产量达9.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5%。其中,神华、中煤原煤产量超亿吨,华能、中电投等超5000万吨。17家中央涉煤企业中,神华、中煤赢利能力最强。神华利润近800亿元,其中煤炭利润占约50%,中煤位居第二,但其利润不到60亿元。
今年部分重点产煤区和大型煤企集团仍有新增产量释放,尤其山西地区,预计货源保持充裕,大多数地区供大于求压力较大。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强和煤价不断下滑及煤企亏损面持续亏大,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大量中小煤矿停产面将步步扩大,且未来两三年内将有更多企业被淘汰出市场,资金链断裂,经营形势非常不利。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大背景下,一方面给煤企带来沉重经营压力,另一方面市场倒逼机制,使更多企业反思和寻求长远发展出路,提高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抵抗力。而大型煤企在煤市集中化程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将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