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企切莫让“武大郎”当家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话语中足见中央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急切之情。笔者以为,化工行业产能全面过剩的根源恰恰因为创新不足,而化工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则又出在人才的匮乏上。这既有行业发展过快、人才供求失衡的外部原因,也有用人机制不活、人才竞争不公的企业内部因素。但笔者还观察到一种现象,有一些化企并非没有人才,而是这些企业存在着“武大郎开店”现象。
这些企业的老板心胸狭窄,但凡比自己本事大、比自己长得“高”的人才都看不顺眼,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直至挤走而后快。这些企业用人的环境不是比本事大小,也不是比成果多少,而是看谁会溜须拍马、谁会察颜观色。这些企业的人才自然得不到重用,才能难以施展,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于是,用脚投票、选择离开就成为人才们的惟一选择。
如此看来,如果企业是伯乐式领导当家,这样的企业一定是求贤若渴,一时的人才缺乏并不是事,没有人才既可以引进,也可以培养,这样的企业创新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迟早会脱颖而出。但如果企业出了“武大郎”式的领导,又该如何是好?在笔者看来,这分为两种情形,如果是民营企业,惩罚的力量一定来自于市场,市场对这样的企业会说“不”,最终会以淘汰出局收场。但如果国有企业出现了“武大郎”当家,以企业内部的机制显然不能把“武大郎”们怎么样,企业也无法摆脱人才流失的局面,这就需要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及时将“武大郎”们换换位置。
当然,化工企业的老板们无论是国企的,还是民营的,首先需要来一番自省,看看自己是不是“武大郎 ”,是不是有“武大郎开店”的心态和行为,是不是由于自己的原因阻碍了企业人才的成长,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主管部门也很有必要对所属、所管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来一番考察,看看是不是出现了“武大郎开店”现象,以及今后如何从机制和制度上杜绝“武大郎开店”现象的发生。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化工行业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前列,自然是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企业家们必须学会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使化工企业通过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尽快实现换挡转型,在建设“美丽化工”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