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煤炭市场应急储备基地仍很重要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下达了《2014年煤炭应急储备任务》,通知指出:根据今年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工作部署,为保障应急情况下的煤炭供应,今年安排煤炭应急储备任务670万吨,承储期限为5-12月。通知要求,各承储企业和储备点企业抓紧做好货源、运力衔接及接卸等有关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收储任务。
通知还提出,从本年度起,储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月通报制度,对无故未完成月度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对年度储备期间4个月未完成任务的,取消承储企业资格,并在发改委门户网站上公告。
今年国家煤炭储备应急储备任务中,秦皇岛港仍为最大的储备点,任务量为150万吨,其中,神华集团60万吨,中煤集团60万吨,同煤集团20万吨,伊泰集团10万吨;黄骅港任务量为90万吨,全为神华煤;舟山港任务量为60万吨,其中,中煤集团20万吨,浙能集团40万吨;曹妃甸港区30万吨,其中同煤集团10万吨,伊泰集团20万吨。其余港口和电厂,日照港、福建罗源湾、广州港、珠海港以及阳逻电厂、湘潭电厂、九江电厂也有少量储备任务。
煤炭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其安全供应关系国计民生。建立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可缓解煤炭运输紧张局面,以及确保南方在“迎峰度夏”和“度冬”期间的电煤可靠供应,避免出现煤炭告急局面。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是指中央政府委托煤炭、电力等承储企业,在重要煤炭集散地、消费地、关键运输枢纽等储备点,建立的、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导致煤炭供应中断或严重不足情况,由中央政府统一调用的煤炭储备。2011年,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计划为500万吨,神华等10家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和秦皇岛港、黄骅港、广州港、珠海港等8个港口企业为国家第一批应急煤炭储备点。2012年,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总量维持2011年的500万吨规模;2013年,国家安排煤炭应急储备任务为670万吨。
储煤基地具有其重要的作用。回顾2010年1月份,持续低温寒潮天气频繁出现,我国渤海、黄海海域出现30年来罕见的海冰冰情以及大风等恶劣气候。渤海湾内各港口不同程度出现近年少有的结冰和持续大风现象,对船舶走靠带来了极大干扰,尤其对电煤的输出带来极大影响。由于极端恶劣天气、交通运输瓶颈、现货供应基础脆弱等因素,带来的我国北煤南运和整个煤炭物流链条的不安全性,使得我国在每年冬夏用煤高峰期,都会出现煤炭抢运现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煤炭都会紧张,这种现象也直接催生了建设煤炭储备基地的设想。
我国煤炭资源“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分布结构与经济发达程度,决定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煤炭流通格局将长期存在。针对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因煤炭生产和运输、价格等原因,造成煤炭供不应求,运输堵塞,甚至下游耗煤大户煤炭资源告急、影响经济建设的现象。几年来,我国不断采取措施,加快煤炭应急储备的建设,以缓解煤炭运输紧张局面。
国家开展煤炭应急储备计划的逐步实施,为缓解煤炭运输紧张压力、满足消费企业煤炭需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增强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状态下的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煤炭流通环节是否顺畅对保障煤炭资源稳定供给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我国煤炭流通距离较长,在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无论是公路、铁路、港口还是海运,哪一方受到影响,煤炭运输通道都将受到冲击,煤炭资源供给将受到威胁。面对2004年年底、2005年夏季以及2008年年初连续出现的煤荒、电荒和电厂存煤告急的现象,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不断推进煤炭储备计划的实施,为缓解煤炭运输紧张压力、满足消费企业煤炭需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增强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状态下的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煤炭储备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大煤炭生产和运输力度,增加煤炭储备数量,缓解部分地区出现的电煤库存急剧下降,
火电机组缺煤停机、电网拉闸限电情况。为加快我国煤炭应急保障能力建设,2010年,国家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炭应急储备规模与布局方案。2011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提出:在沿海、沿江及沿河港口、华中和西南内陆地区以代储代存的方式,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为尽快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储备规模与布局方案,国家发改委组织部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港口企业和省级经济运行部门开展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方案专项调研工作。
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煤炭流通环节是否顺畅对保障煤炭资源稳定供给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我国煤炭流通距离较长,在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无论是公路、铁路、港口还是海运哪一方受到影响,煤炭运输通道都将受到冲击,煤炭资源供给将受到威胁。近几年,我国已发生四次煤荒,第一次是2004年底到2005年年初,受大秦线部分车皮被调走以及山西、内蒙降大雪等因素影响,华东、华南地区电厂用煤告急。第二次是2005年夏季,由于南方进入用煤高峰,而大秦线正在进行检修,造成电厂存煤下降,煤炭供不应求。第三次是2008年1月份,全国停机等煤、拉闸限电最多时达17个省级电网,停机的发电机组4000万千瓦。当时我国南方地区遇到罕见的大雪,冰天雪地的寒冷气候使生产和生活用煤猛增,那时恰恰赶上设备安全检修期,小煤矿放假,现有的煤炭有效生产能力显然不足,电煤供应捉襟见肘,使本来供求基本平衡的煤炭市场在短期内出现供应缺口。由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公路、铁路交通受阻,水运煤炭转运能力下降,电煤供应骤然紧张。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作出部署。胡锦涛同志亲自来到山西同煤集团塔山煤矿井下、大秦铁路湖东站、秦皇岛港煤码头,视察、慰问煤矿、铁路、港口职工;煤炭、铁路、交通各系统职工积极响应号召,紧急行动、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确保煤炭安全生产和运输,确保煤炭供应。到那年的3月份时,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已经明显好转。
而距离最近的就是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的煤荒,主要是受恶劣天气和降温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电力负荷屡创新高,加之北方港口因寒潮造成持续封航、煤运紧张,全国缺煤停机容量最高达600万千瓦。最低时,直供电库存可用天数仅有8天,京津唐电厂库存仅够用3天,华东和华中电网存煤可用天数分别只有6天和9天。后经矿、路、港、航、海事等相关部门积极抢运煤炭。到2月初,我国华中、华东大部分电厂存煤已超过警戒线,告急电厂有所减少。
煤炭阶段性紧张的局面已经过去,去年至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控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下游需求增速趋缓,国内煤炭市场呈现供应宽松化。煤炭产能释放,市场供应充足,电厂库存高位,促使缺煤少电的现象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在经济发展减速,下游市场需求不好的今天,预计储煤基地仍能其重要发挥作用,能够防患于未然。有了储煤基地,有了大量的存煤,就能够做到“家有存粮心不慌”,能够保障南方沿海地区在“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的电煤得到可靠供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