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村“减煤换煤”治雾霾 全年力争完成100万吨任务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刚刚过去的这个采暖季,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昭陵村的村民们感受到了不同于往年的新气象。提前10天,他们就收到了预定的采暖季首批优质煤。优质无烟煤含硫量低于0.4,发热量在5024大卡以上,跟劣质烟煤相比,每燃烧1吨清洁煤可减少排放烟尘86%。
村民们说:“以前的煤烟大,呛眼睛,今年政府提供的煤,方便、耐火,污染还小,又便宜。”
从2013年8月开始,北京在全市农村地区实施了《北京市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通过“替代”和“减少”两大治理途径,进一步调整农村用能结构,推广太阳能、天然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实现“烧好煤、少烧煤”,进而实现全市空气清洁、治理雾霾的目标。
全市预计“减煤换煤”85万吨
据统计,京郊农村每年冬季取暖用煤总量约430万吨,涉及居民146万户。按照“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方案,2013年要减少农村劣质燃煤使用量80万吨,其中门头沟区全部取消劣质燃煤,其他区县减少劣质燃煤使用量达到2012年本区县农村地区燃煤使用总量的20%以上。
参与试点的农户对政府配送的优质燃煤普遍认为:耐烧,夜间不用再填煤;干净,不再乌烟瘴气;方便,不用露天堆放;实惠,购煤价格比市场上低一半左右。整村试点村庄的环境得到改善,老百姓都说:“走在村里,闻不到往年刺鼻的烧煤味,污染也少了。”
2013年供暖季全市预计完成减煤换煤任务85万吨,其中优质燃煤替换配送到户27.5万吨;城市化改造上楼、农宅保温改造预计减煤27万吨;拆除违建约减煤13.6万吨;炊事无煤化减煤9.7万吨;城市管网辐射减煤6.7万吨;更换炉具2.08万台。
多项奖补政策促进用能结构调整
北京农村取暖采用“煤改电”、天然气入户、太阳能热利用、液化石油气下乡和沼气利用、农村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等五种方式,汇成了北京农村地区用能结构调整的新方向,逐步实现农村用能的科学化、节约化和现代化。
家住昌平区的白玉莲老人如今不再为冬天取暖发愁了,她家去年冬天前进行了“煤改电”,一个挂在墙壁上的取暖电锅炉不但省去了买煤储煤烧煤的烦恼,而且操作简便、干净卫生、健康安全。为鼓励农村居民取暖“煤改电”用户,电力供应企业对这些村庄进行电力增容,改造费用由市发改委及电力供应企业共同承担。安装取暖高效节能电锅炉的费用由市财政、区县财政、农村居住户个人各承担1/3。
北京市鼓励农村住户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山区搬迁及实施农宅新建翻建改造时,推广应用太阳能供暖系统。投资由市固定资产投资、区县政府、农村住户个人各承担1/3。
燃气供应企业对具备通管道天然气条件的村庄实施管道天然气供应,在管道天然气管网不能覆盖但符合集中供气条件的村庄,建设压缩天然气站,并承担建设费用。
在村镇配套的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建设费用全部由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承担,新增液化气钢瓶及专用配送车辆购置费由燃气供应企业承担。市财政对农村住户(享受平价气供应的除外)按每瓶液化石油气(15公斤装)25元、每年每户不超过8瓶气进行补贴。依托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站的费用,按城市功能区规定标准由市固定资产投资支持。
今年再力争完成100万吨任务
2014年,北京市将扩大减煤换煤工作范围,将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包括城区和农村地区)所有居民纳入到行动中,严格控制劣质燃煤使用,做好煤炭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燃煤质量,研究制定劣质燃煤进京控制标准和措施,对不符合北京用煤标准的采取限制办法;与此同时,提高清洁能源应用水平,郊区以电、气、太阳能、沼气、地源热能等利用为重点,引导农民逐渐减少和退出煤炭使用,进一步扩大农村电网和天然气管网辐射,探索推广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全年力争完成减煤换煤任务100万吨,当年完成全市总任务的30%,使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总量累计达到50%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