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ovu 发表于 2015-3-16 19:18:18

我国煤制油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我国煤制油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新华社专供分析报告



长期以来,富煤、少油、有气的能源勘探现状造成我国液体燃料总体匮乏。随着原油供应紧张、价格高涨,近期国内不少地区油荒不断,能源安全面临考验。与此同时,国内要求发展煤制油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争议也是此起彼伏。专家认为,面对已有近80年历史的煤制油技术,我国发展这一产业存在风险,但战略意义非比寻常。
——国内外煤制油技术发展情况简介
据对内蒙古伊泰集团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提供技术帮助的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唐宏青介绍,煤制油分为合成油(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制油两种工艺路径,合成油是指将煤通过气化、脱硫、净化、催化等工序制取油的技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科学家即发现利用铁催化剂合成气可制备液态燃料。1934年,德国鲁尔化学公司开始兴建第一个以煤为燃料的合成油工厂,设计年产4000万升。至二战结束,德国共兴建了9处合成油厂,总产量达57万吨。
    同期,法国、日本等国也先后兴建了5处合成油工厂,年总生产能力34万吨。二战期间及此后,这些工厂或被炸毁,或因无法与石油企业竞争而关闭。富煤的国家南非,上世纪中期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裁,缺乏石油供应,被迫发展煤制油技术。1955年,SASOL的第一家煤制油工厂投产,1980年和1982年又分别兴建了两家同样的工厂,并不断完善煤间接制油技术。目前,SASOL公司年生产产油品、化学品760多万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制油企业。
    煤直接液化制油工艺是将煤磨成粉后,与液化重油一起制成煤浆,然后通过高温、高压和催化,通过加氢裂化使煤中的有机物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其他化工产品的技术。在1913年,德国科学家就研究并获得了世界首个煤直接液化技术专利。1927年,德国建立了全球首个煤直接液化厂,这被化学界称为第一代煤直接液化技术。随后在1936年至1943年,德国先后又有11套煤直接液化装置投产,1944年的直接液化能力达到423万吨,满足了当时德国2/3的航空燃油和50%的车辆用油,这些工厂部分在战争期间被炸毁,其余的则因成本高而关闭。
    第二代煤直接液化技术出现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能源消耗大国开始重新重视煤直接液化技术,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工艺,均完成了中试,但因成本高、投资大未实现工业化。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的为第三代煤直接液化技术。
    鲜为人知的是,我国曾是世界上较早有煤合成油工厂的国家之一。据唐宏青介绍,1937年,日本在锦州石油六厂引进了德国煤制油技术,项目于1943年投产,1945年日本战败后企业停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新恢复和扩建了锦州煤制油装置,1959年规模最大时有70台箱式反应器,年产油品4.7万吨,1967年因大庆油田发现而停产。
  ——我国煤制油的技术瓶颈已经打破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我国原油、成品油进口量分别达8154万吨和1805万吨,进口依赖率达47%。下半年以来,进口量不断创下新高,原油价格每桶最高一度接近100美元。
近期,我国汽油、柴油的出厂价每吨上调了500元,尽管中石油、中石化被要求稳定市场供应,但部分城市短期内仍出现了无油可加的局面,拓展液体能源供应渠道已较为紧迫。
  建国以来,中国科学院原大连石油研究所、山西煤炭研究所都进行了千吨级合成油中试装置研究,并不断获得突破。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还曾开展煤直接液化制油技术,并兴建了年产0.5万吨的试验工厂,因大庆油田产油停产。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重新开始进行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近年来技术工艺获得了突破,培养了一支科研队伍。2002年8月,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获国务院批准立项,并列为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工程,标志着我国煤制油技术达到了新高度。

近年来,我国煤制油技术进步迅速。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煤变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永旺透露,近年来,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神华集团、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兖矿集团等企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煤制油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