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后炮火 发表于 2013-4-17 21:51:58

煤化工投资过剩原因探讨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短短5个月时间,甲醇价格从4900元/吨以上,下跌至目前不足1700元/吨,价格已惨不忍睹。之前巨资涉足煤制甲醇的企业,目前正在品尝产能严重过剩的苦果,不仅利润不保,而且前景暗淡,煤制甲醇行业似乎转瞬间从暴利进入寒冬。
  与传统化工不同,煤制甲醇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巨大。目前国内已有超过4000亿元资本已经或规划投入煤制甲醇行业,特别是传统的大型煤炭、化工企业,几乎都有投资煤制甲醇行业的需求。随着“冬天”的到来,煤制甲醇的“先头部队”显然已经入不敷出。极力鼓励煤制甲醇的投资,又不尽快开放甲醇新燃料市场的需求,政府似乎导演了一场投资闹剧。
  政府规划引发投资过热
  本轮甲醇产能扩张始于2006年底,当时政府紧急叫停了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转而全面支持煤化工,并同时发布《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未来13年,中国规划投资逾1万亿元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2010年,煤制甲醇年产达1600万吨,到2020年,煤制甲醇占甲醇总产量的94%。”
  由于原料煤炭在国内储量很丰富,中国很早就已经开始研究煤化工,其中,由于煤制甲醇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又是煤化工产业链中重要的中间环节,企业新设、扩张煤制甲醇产能欲望最为强烈。而且,原油价格持续几年上涨,这一过程中,原油涨幅比煤炭涨幅快,这也对煤制甲醇的产能过剩推波助澜。
  爱建证券煤炭行业研究员赵锴预计,如果没有出现全球经济衰退,再假设我国于2008年年底或2009年年初通过甲醇、二甲醚车用标准,那么到2010年,国内甲醇需求大致可以达到1800万吨,应该说甲醇的供给过剩并不特别严重。
  然而,目前国内外经济衰退必然对甲醇需求造成严重影响。不幸的是,2010年,当我国大部分现有煤制甲醇项目达产后,甲醇的产能大约可达到3200万吨(发改委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达3400万吨)。若开工率按70%计算,严重过剩也在所难免。
  对于甲醇生产企业来说,最难熬的是2009年,因为在2008年,大部分化工企业上半年业绩良好,全年业绩表现还可以接受。然而,2009年这些企业才真正面临经济衰退的影响,需求量严重下降,业绩大幅下滑。很多拥有或在建甲醇项目的企业面临的情况将是:项目刚刚建成,还没来得及盈利,甲醇的需求已严重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甲醇生产企业的产能普遍较小,平均每家企业的产能不足5万吨/年,10万吨/年以下的小型装置占绝大多数。虽然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曾下发《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规定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100万吨以下的煤制甲醇和二甲醚项目,而政府却难以通过监管抑制甲醇生产企业的投资冲动,大多数新建的煤制甲醇项目规模远未达到《通知》的产能要求,未来优胜劣汰、行业整合将不可避免。
  成本优势淹没于行业悲观预期
  甲醇行业周期性衰退的表象:一方面,下游需求不足,产品利润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与天然气制甲醇的路径相比,煤制甲醇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兖州煤业的榆林能化60万吨甲醇项目目前已经完成85%的投资,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榆林能化的工艺技术部部长王昌瑞对记者表示,“由于背靠榆树湾煤矿的资源优势,煤的成本对企业不是问题,最影响企业利润的是甲醇的市场销售价。”而甲醇售价的暴跌已经危及企业生产甲醇的成本线。
  据银河证券煤炭行业研究员田书华介绍,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工业用天然气价格在每立方米1.2元左右,按一般的生产水平,天然气制甲醇的完全成本为2000元/吨左右。而从煤制甲醇的成本看,目前原料煤价格大幅下跌,煤制甲醇的完全成本大约在1600元/吨左右,比天然气制甲醇要更具优势。
  “但多数已上马的煤化工项目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往往以当时坑口煤市场价为准,这会导致实际成本被低估,因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煤炭价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部分煤制甲醇项目的预期收益是不现实的。”田书华补充道。
  煤炭作为煤化工行业主要原料,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各地煤炭价格有几百元的差距,这是否会促成行业内低成本的企业在整合中脱颖而出呢?
  对此,赵锴认为要分两种情况:地区差异导致的煤炭成本价差,会传导至甲醇终端销售价格。由于西部的煤炭价格低至200元/吨,其甲醇价格也为全国最低,但运到东部销售并不划算,运输成本会拉平企业利润;而对同一地区的煤制甲醇企业而言,拥有煤炭资源的企业,或者能以坑口价拿到原料煤的企业,生产甲醇的成本要低得多。但在行业大环境的悲观预期下,拥有煤炭资源的甲醇生产企业只是稍具防御能力。
  煤制甲醇过程中,水耗是仅次于煤炭的限制因素。虽说甲醇成本中水费占比不大,但是否具有稳定持久的水源支持,是煤制甲醇项目的重要影响因素。理论上,每吨甲醇的生产需用水10-15吨,但目前工业企业每吨甲醇耗水量都接近20吨。此外,用电量对于不同企业也有很大差别,每制成一吨甲醇平均用电280千瓦时,而国内部分企业每吨甲醇耗电量甚至达到600千瓦时。
  综合以上因素,赵锴认为,作为重要的化工产品,煤制甲醇是否有利可图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在整个化工行业都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候,部分公司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
  赵锴对煤制甲醇行业的未来依旧乐观,“现在的状况只不过是产业周期使然。中国的重化工业化在上一景气周期中并未完成,目前大约处在整个重化工业化过程的初期末段,下一轮进程将进入中期阶段,甲醇的需求也会回升,甲醇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盈利能力也将得以体现,从而带动整个甲醇工业的发展。
  不幸的是,大多数受访的煤炭和化工行业研究员还看不到这一天将在什么时候来临。
  甲醇需求被政策抑制
  发展煤制甲醇何以得到政府极大肯定?这要从甲醇的用途分析。
  目前我国甲醇消费分为传统化工领域及新兴燃料领域。传统化工领域消费仍以生产甲醛、醋酸等用途为主。2007年,传统化工领域甲醇的消费量约占甲醇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其余相当数量的甲醇用于新兴燃料领域,即甲醇掺烧燃料及生产二甲醚燃料。
  近几年,由于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迫切要求发展新能源及替代能源,而甲醇掺烧汽油开始被小范围试点。山西是最早推广甲醇汽油的省份,并已在全省大范围推广使用M15(甲醇按15%的比例添入汽油),现有发动机无须改造即可使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醇醚办公室李通生介绍,虽然国家标准还没有出台,但目前掺烧于汽油中的甲醇已经有200万吨左右,未来标准出台后,需求将增加至400万吨以上。而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的要求,高比例掺烧标准须在2008年内出台。目前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9月在太原成立,全国标准将由其制定,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的运作。
  据记者了解,虽然高比例掺烧标准(M85)有望近期出台,但其需要专门研制发动机,推广难度比较大,对需求的影响可能还不及M15,而M15的标准仍在9万公里的路试中,国家标准何时出台还没有时间表。
  煤制甲醇的另外一大用途是转化为二甲醚,二甲醚具有优良的压缩性,是柴油发动机最洁净的替代燃料,与甲醇汽油一样,它的广阔市场同样需要标准的尽快出台。而目前绝大多数二甲醚被用来替代城市居民燃料,车用燃料用量仅占2%。“二甲醚的标准也需要制定,但目前基本上都在测试阶段”,李通生对记者表示。
  虽然2008年中国的二甲醚产能相对较少,但有机构预计,如果全国柴油需求量的5%被二甲醚替代的话,预计到2010年,我国二甲醚替代能源的需求量在750万吨左右,按照生产二甲醚的甲醇用量比例,会增加上千万吨的甲醇需求。
  赵锴认为这种说法过于乐观,“甲醇和二甲醚作为替代能源不可能大规模铺开,虽然很环保,但是作为车用燃料,动力还是不足。”
  记者注意到,除了基础供需因素外,还有一些羁绊行业发展的问题存在。目前生产甲醇汽油的企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经过加工的产品,因此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比如M15甲醇汽油中,85%的原料为汽油,企业购买原料汽油时要缴纳消费税,而当制成甲醇汽油时,又要为出厂的M15再缴纳一次消费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甲醇汽油的需求。
  可以说,煤制甲醇、二甲醚行业作为替代能源的新兴产业,前景依旧美好,但短期内已经严重过剩,这一恶果正是政府供需政策脱节所导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没有政策的松绑,煤制甲醇行业将是一潭死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煤化工投资过剩原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