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jixian 发表于 2012-11-24 02:56:44

固定层煤气炉技术改造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煤气炉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内煤化工行业升温,进而带动了固定层煤气炉的发展。煤化工的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旧系统改造及单炉大中修,都需要把对原有的固定层煤气炉进行技术改造放在重要位置。
在对煤气炉的改造中,部分化肥企业正在把原有的ф2.65m煤气炉改为ф2.8m煤气炉,部分中氮企业正在把原有的ф3.0m的煤气炉改为ф2.65m,部分新建的煤化工企业选择了ф3.6m煤气炉,部分大型新建工程选择了ф2.65m煤气炉,有的企业把煤气炉改成下大上小,有的企业改成下小上大……
    究竟应该怎样来选择煤气炉?对固定层煤气炉如何改造才是正确的?确实到了理性研究和分析的时候了。
    首先,固定层煤气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优质煤日益短缺的煤炭市场,面对ф3.6m、ф3.2m、ф3.0m、ф2.65m、ф2.4m等各种炉型的固有缺点,必须要进行技术改造。不改造,在国际石油价位恢复正常,国外化工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国内煤化工企业优质煤炭供不应求,被迫采用劣质原料煤时,原来的固定层煤气炉是没有出路的。
    其次,对煤气炉技术改造的目的和方向必须明确。
    第一,把原有煤气炉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搞清楚。避免盲目技改,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见不到效果。特别要注意防止把自身的“病牙”留着,“好牙”拔掉。
    第二,要客观评价较好的炉型,避免“一好遮百丑”,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达到技改的目的。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厂制宜,防止简单地照抄照搬。各企业的地域环境不同,工艺流程有差别,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同,对煤气炉的技术改造也不尽相同。如:山西煤炭基地和江南少煤地区;单醇流程与联醇流程,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肯定会出问题。
    第四,要有前瞻性。要分析原料市场中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本企业产品结构发展趋势,让煤气炉的技术改造符合大趋势的要求。如:有的企业目前以焦炭和块煤为原料,但几年后,必须要改变原料路线。或者几年后,企业产品结构由化肥为主改变成“以化养肥”。
    上述这些不同情况,对煤气炉的技术改造要求是不一样的。下面针对几种典型的情况,谈煤气炉具体的技术改造方法。
2 煤气炉技改思路
2.1 各种煤气炉存在的主要问题
    ф3.6m煤气炉是前苏联于1958年引入我国的。由于原设计是以冶金焦为原料,历史上经过焦改煤,山西优质块煤改地方劣质块煤。在此过程中,虽然少部分进行改造,但生产中仍然存在问题。如:烧小块煤难以稳定,烧型煤特别是烧煤棒不适应。
对上述情况的措施是改造排灰系统。前苏联设计灰犁是可调的,丝杠和灰犁从灰斗上方斜插到灰盘,必然形成一个死角。此死角正是烧小块煤的天敌。因为灰犁把灰渣排出后,灰犁后面渣少,块煤偏多,小块煤的“安息角”只有28°左右,而ф3.6m煤气炉的排渣角设计为38°,这个角度对灰渣来说,不会造成自动滑落,而对灰犁后小块煤来说,很容易形成自动溜炭,进而造成煤气炉无法稳定生产。
2.2 入炉风速的控制
    ф3.6m煤气炉原设计是烧冶金焦的,中心管处吹风时一次风速原设计达到10m/s。一次风进入炉箅气室,首先对炉箅上部通风道进行冲击,此处炭层最薄 ,在使用劣质煤和型煤的情况下,很容易吹翻。如果提高炭层,又造成吹风阻力大,限制了一次风量。因此,ф3.6m煤气炉中心管和炉箅气室、通风道要进行技术改造,否则不能适应烧劣质煤和型煤。
    同样,ф2.6m、ф3.0m、ф3.2m煤气炉,在烧劣质煤和型煤时,也要控制入炉箅风速。经测算,如果吹风强度达至5000m3/(h·m2),ф2.6m煤气炉入炉箅风速达到14.78m/s,ф3.0M煤气炉入炉箅风速达到21.6m/s,ф3.2M煤气炉入炉箅风速达到24.69m/s。在煤气炉烧劣质煤和型煤时,既要有足够的吹风强度,又要有合适的炭层高度,二者缺一不可。在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入炉箅风速应该不大于7m/s。这样,就对煤气炉的风管、中央灰箱、炉箅气室,炉箅通风道等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正是我们对煤气炉要进行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
    必须说明的是,解决了上述问题,适应了烧劣质煤和型煤,同样优化了烧优质煤的工艺指标,这种技术改造整体提升了固定层煤气炉的性能。
2.3 吹风气出炭层的流速和流向
    在考虑入炉箅一次风流速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吹风气出炭层的流速和流向。
在以往的煤气炉设计中,由于以冶金焦为原料,因而毋须考虑出炭层的气流速度。特别是在吹风时,冶金焦的含粉率很低,并且热稳定性极佳,吹风气出炭层流速无关紧要。但是,以劣质煤或型煤为原料,就必须考虑吹风气出炭层的流速和流向。
一次风入炉后,随着气流温度的骤然升高,体积成倍膨胀,气流速度必然加快。吹风气流速达到3.5 m/s,对于优质中块煤焦已经属于临界流速,此时很容易吹翻。
劣质煤和型煤造气,因为其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都比较差,造成床层孔隙的均匀性也比较差,因此,吹风时更容易吹翻。控制出炭层吹风气的流速就特别重要。经测定,劣质煤为原料吹风气出炭层的临界流速为2.8 m/s。在设计煤气炉时,既要保证吹风强度,又要控制出炭层吹风气流速≤2.8 m/s,同时尽量减少吹风带出物,就成了煤气炉性能优劣的关键问题之一。
    气体流速主要取决于流量和流通截面积。在煤气炉生产中,用减少一次风流量来降低吹风气流速是不可取的,这样等于降低了煤气炉的生产能力。我们只有在流通截面积上想办法。把煤气炉做成倒锥形,即:下部直径小,上部直径大,这样可有效降低吹风气出炭层流速。以ф2.65m煤气炉为例,说明如下。
    如果吹风强度达到5000m3/h,则一次流风量为26600m3/h。出炭层气流速度为3.44m/s,煤气炉技术改造后,下部仍为ф2.65m,中部变为ф2.8m,上部变为ф3.0m,则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出炭层气流速度由3.44 m/s降为2.58 m/s。很明显,这样改变后,对烧劣质煤或型煤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仍然烧优质煤,则风量可以进一步提高。
    前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ф3.6m煤气炉时,基于上述思路,使煤气炉底部为ф3.5m,中部为ф3.6m,上部为ф3.67m。
    吹风气流速问题解决后,还要考虑吹风气流向。由于吹风气中夹带着炭层中的灰、粉尘、颗粒,甚至小块原料,这些带出物偏多,则使煤耗升高,同时使炭层局部迅速减薄,直至吹翻。减少吹风气中带出物,不但能降低消耗,还能稳定煤气炉工艺生产。风量一定的情况下,要使吹风气中带出物落在炉顶不带走,只有采用使吹风气折流,通过改变气流方向,使带出物由于惯性作用,动能变势能,沉降到炉顶炭层表面。这就要求炉顶与出气口形成一个折流角度,并且出气口要适当低于炉顶。
    我国目前各种炉型的炉顶设计基本有两种,一种为平顶,一种为穹顶。相对而言,平顶比穹顶更有利于吹风带出物的沉降。主要原因是穹面结构不利于气流形成折流。因此,带出物偏多,不易使吹风稳定。经走访,在全国大部分企业,穹顶结构普遍低于平顶结构煤气炉的气化强度。
    近年来,有的企业把上气道开在炉顶,实践证明,这种改造对提高炉膛高度有利,对减少带出物是不利的。如果在改造时,使上气道插入炉膛300~500mm,则带出物会大幅度减少,进而稳定吹风。
2.4煤气炉的排渣破渣问题
    另一重要的问题是排渣破渣。劣质煤含灰量大,并且灰熔点偏低,客观要求煤气炉破渣排渣强度要高,否则,无法高负荷生产。煤气炉破渣、排渣是系统问题,不是单靠炉箅可以完成的。它还要求与炉箅相配合的其他部位设计合理。如:排灰口,灰犁,灰盘,夹套,破渣板等。特别是排灰口和灰盘的配套设计,往往被忽略,或者是在煤气炉的改造中,破坏了原来合理的设计,形成新的不合理。排灰口高点与灰斗中排灰边缘形成一个夹角,简称“排渣角”。目前国内几种重要的固定层煤气炉“排渣角”都大于灰渣“安息角”。造成煤气炉溜炭,返焦率升高,这种情况大多数是人为造成的。如:原UGI煤气炉炉膛直径为ф2.74m,以后逐步扩大至ф3.00m、ф3.20m、ф3.30m,扩径的同时,灰盘直径并没有增加,虽然有的厂家在灰斗安装了挡灰板,仍然造成“排渣角”大于灰渣“安息角”。经测定,煤气炉正常炉渣的“安息角”,在运动状态下为35°,在静止状态下为45°。众所周知,炉内排灰口处的灰渣在正常生产中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因此,“排渣角”应该等于或小于“安息角”,生产中才不致于造成排灰失控,进而溜炭。一般情况下,如果炉底和灰盘直径没有加大,排灰口高度≥280mm时,ф3.0m、ф3.20m、ф3.30m煤气炉的排渣角都在50°以上,最大的甚至在70°以上,这是造成煤气炉流生、溜炭、垮炭的重要原因之一。
2.5游动气化层操作法
    原ф2.6m煤气炉是由ф2.2m扩径而来的,先扩径到ф2.4m,又扩径到ф2.61m。灰盘没有扩大,“排渣角”已经大于50°。为了防止溜炭,破渣条设计成下宽上窄的梯形,在与炉箅形成强化破渣的同时,实际相当于减少了排渣角。当破渣条磨损到一定程度,煤气炉就出现流碳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必须还ф2.65m煤气炉一个配套的炉底盘和灰盘,使之恢复正常的排渣角。在煤气炉生产中,烧劣质煤与烧正常煤区别很大,劣质煤的灰分含量高,同时灰熔点偏低。在煤气炉操作中,必须采取特殊的办法,才能有效控制。由于劣质煤灰熔点偏低,因此对气化层温度控制低了,气化效率差,煤气炉不产气;气化层温度高了,容易结疤,造成炉况恶化。近年来,经过反复试验摸索,烧劣质煤也可以高产低耗。除控制好入炉一次风流速和出炭层一次风气流状态以外,还要适当提高气化层温度,并防止结块。这样使气化层上吹时向上游动,下吹时向下游动,形成一个较大的游动区间。从而避免气化层局部温度集中过热,而造成结疤结块。这种“游动气化层”操作法,虽然解决了劣质煤的强化制气问题,却同时带来了炉下温度升高的问题。正常情况下,炉箅温度在200~300℃,而用“游动气化层”操作,炉箅温度达到200~380℃。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煤气炉是不能长周期运行的。主要薄弱环节是炉裙或叫“灰仓”的部位强度下降,使用周期变短。
    因此,要烧好劣质煤,必须用“游动气化层”操作法提高气化强度,炉下温度必须提高。这种情况下给煤气炉的技术改造提出了新了课题,即:煤气炉炉裙(灰仓)、炉箅、滑道等处必须能承受400℃的高温,并且运行周期长。经过反复攻关,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功解决。经过技术改造的煤气炉,在烧劣质煤的情况下,炉上温度不超过350℃,炉下温度可以达到300~400℃,完全满足了形势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煤气炉的技术改造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只有用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才能避免在技术改造中走弯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固定层煤气炉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