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7号 发表于 2013-5-20 20:54:29

造气炉生产的优化操作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 转载自互联网
造气炉生产的稳定的关键是原料的性质和操作条件的控制。由于目前焦炭供应紧张,成份复杂,且价格昂贵,只有优化操作,挖掘造气炉生产潜力才能稳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1、      选择合理的碳层高度并控制其稳定,从稳定中寻求优化
炉内的气化条件除受原料状况的影响外又取决于炉内的反应温度、蓄热条件、控制方法是否合理等。对造气炉的控制要以实现高限气化温度为目标,在适宜的、稳定的入炉蒸汽用量的前提下必须保证每一个循环都要有足够的、稳定的吹风率。实现造气炉气化层温度和其他各项工艺条件的稳定,必须从选择合理的和控制稳定的碳层高度入手。在焦炭粒度不变的情况下,碳层的高度决定了燃料层阻力的大小,碳层过高或过低都是错误的。在吹风量可以增加的情况下高碳层是有利的,在风量因碳层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时,降低碳层高度是有利的。造气炉优化控制的主题是求得一个有利于蒸汽分解和CO2还原的气化条件,而形成这一条件首先要有高炉温、控制合理火层位置及厚度,使热量集中在气化层,从而气化层增厚,热损失少,气化强度高。实际生产中并不是提高了碳层高度气化层厚度就会增厚,良好的蓄热状态并不是由于有较高的碳层而形成的,而是由于吹风效率高,火层位置控制合理,热量集中而形成。高风量并不一定要控制高碳层,关键是控制合理的火层及灰层厚度,从而控制气化层始终稳定在碳层下部。而如果碳层控制过低,无法适应高负荷吹风,碳层内各层区无法均匀分布,气化强度也就无法提高。因此,过高或过低的碳层都是不可取的。从我厂生产中的实践来看,在焦炭粒度为50-80mm的情况下,碳层控制在2.6-2.9m(空层)时能获得较高的吹风率。要使床层内各层区分布处于稳定状态,就要使碳层高度相对稳定,入炉焦炭粒度要均匀,焦末要筛净。在这种条件下控制中碳层或略低的碳层也能适合高风量操作。从以上分析看出,碳层高度的确定必须依据原料特点、生产负荷大小而定,并且首先要正确认识碳层高度与蓄热能力的关系,碳层高度选定后,就成为制气的一项主要工艺指标,要力求稳定。
2、      合理稳定的气化层位置
炉内反应温度的高低是生产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炉内气化层温度受气化层位置的影响很大。火层位置的调整主要是靠调整灰层厚度和调节上下吹比例来完成的。上下吹比例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炉内的气化条件,对产气量和耗焦量都有很大影响。为了控制炉面温度和火层位置,加大下吹蒸汽用量,不但不会降低反而还会提高蒸汽分解率,当然,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吹风强度。由于炉温波动小,下吹阶段气化层内有较高的温度,下吹蒸汽入炉后经还原层时已有部分蒸汽分解,未分解的蒸汽由于吸收了还原层的热量,温度得到了提高,更加快了进入氧化层后的分解速度,下吹阶段的蒸汽分解率不低于上吹阶段。多下吹制气由于火层被控制在碳层下部,热损失少,热量集中,火层增厚且温度升高,床层内形成良好的蓄热状态,焦炭在高温条件下气化反应速度加快,气化强度提高,返焦率降低。但是任何操作控制手段都要严格把握尺度,不能走向极端。过分的强调大下吹,盲目增加下吹蒸汽量或延长下吹制气时间会使火层严重下移,炉下温度升高。炉下温度过高缩短炉底设备的使用寿命,下行气体温度过高同样也增加了热损失。合理的多下吹制气是节省焦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多下吹制气的条件下,炉上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使之涨幅慢,显热损失和潜热损失都减少了,因此,焦炭消耗得以降低。提高炉下温度就要求控制薄灰层,工艺条件确定后炉下温度必须控制稳定,否则气化层随灰层的厚薄而上下移动,气化条件也随之变化。另外多下吹制气不能控制灰层过厚,否则就会造成气化层内局部或大面积熔结,使炉况恶化。总之,上下吹的比例分配主要以将火层控制在所要求的位置为出发点。因此,我厂将造气炉上、下吹的时间定为29-31s、68-70s,上、下吹蒸汽量定为5.0-5.5t、7.8-8.2t。从实践中看,这样的分配比例对于稳定炉况、获得较好的制气效率及较高的蒸汽分解率是较为合理的。
3、      造气炉的负荷
造气炉的负荷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吹风强度的大小决定了生产负荷的大小,但单纯的追求吹风强度,并不一定增加水煤气的产量。如火层位置选择不合理,火层上移,床层内的蓄热条件就差,热损失就大,此条件下吹风强度再大,时间再长,因炉内蓄热条件差,吹风气带走热量多,反而会增加焦炭的消耗,降低产气量。控制好气化层的稳定,采用薄灰层操作,由于炉内形成了良好的蓄热条件,在同样吹风时间的条件下,单炉的产气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另一个方面是吹风绝不能过量,实践不能过长。过量吹风不但不能提高炉温,相反会降低气化层温度,因气化层温度的升高受焦炭熔点的限制,温度达到熔点后,吹风时间延长,炉温也不会再升高,且长时间的吹风会使在氧化层生成的CO2在还原层与碳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O,一方面会消耗大量的焦炭,另一方面此反应为吸热反应,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还原层的温度,另外,生成的CO还会造成潜热的损失。在此条件下,由于过量空气从气化层通过,带走了大量热量,同时使火层上移,上气道温度升高,结疤挂壁现象也由此而产生。过量的吹风,还会导致炉内结块,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局部过热,形成风洞,导致吹翻、吹凹,恶化炉况。一个循环中吹风过量的越多,炉温的波动也就越大,在这种条件下,蒸汽分解率降低,特别是下吹末期蒸汽基本上不分解,白白增加消耗。在这种条件下灰渣可燃物含量并不高,因为大量的焦炭被吹风气消耗了,所以说单就灰渣中可燃物含量高低看焦炭的利用率是片面的。过量吹风只会造成显热损失,造成热量的利用率低。过量的吹风使炉内的热量在放热阶段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炉况控制难度加大,消耗升高,产气量降低。综上分析看出,提高造气炉生产能力,首先要处理好吹风效率、床层蓄热条件以及热效率的关系。要控制好炉内的热量平衡和物料平衡,解决好吹风与制气、上吹与下吹的矛盾,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量化分析,从而找准工艺条件的最佳点。这就看出,单增加吹风时间是不会提高产气量的,吹风时间代表不了负荷大小。强风才能提高吹风效率;薄灰层、多下吹、低炉上温度才能提高床层的蓄热能力,两者具备再加上精心、合理的控制才能提高造气炉的生产负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造气炉生产的优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