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热-2015中国职业教育九大热点
1.职业教育活动周
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被国务院确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2015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活动主题为“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李克强总理就此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到场讲话。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和家长的观念正在不断改变,现实中,职业教育就是在家长的徘徊到最后寻找到认同感中不断前进。职业教育活动周面向的是大众,这样高规格的活动旨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活动周期间,各省区市政府和职业院校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让全社会了解、体验和参与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然而,每年一次的集中“活动”,要想彻底解决职教发展中的深层次瓶颈问题,还需要充分协调好教育、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的关系,打好制度和标准建设的“组合拳”。我们期待“活动周”既是“展示成绩周”,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2.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5金6银4铜、11个优胜奖,在2015年8月于巴西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队实现了金牌的突破,名列奖牌榜第三名,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获奖选手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从国家领导人接见座谈到人社部举办表彰大会,从省里领导接见、表彰大会到省、市、学校颁发奖金,有的金牌获得者获得的奖金超过100万元,除了奖金,国家给荣誉,地方给政策,学校给职称,一时间技能人才风光无限,技能成才成为热点话题。
对于像奖励奥运冠军那样奖励如今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有人鼓励,说他们“值得”;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以后会导致技能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如何看待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如何奖励这些技能冠军,一段时间,成了社会热议话题。
对此,人社部相关领导强调,相对于他们所作的贡献来说,目前的奖励是合适的,值得的,“就是要让社会对技能人才眼红心热”。世界技能大赛获奖是一个契机,希望通过它能提升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加青年从事技能工作的吸引力,增强青年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
3.本科转型
本科转型,再次上榜,这个词自从2014年引爆社会关注后,至今热度不减。直至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使得转不转型的争议尘埃落定。
“本科转型”的最早提法多种多样,过去两年中媒体报道广泛使用的有“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600所本科院校”等,在普遍猜测与对号入座的大环境下,曾经引发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恐慌和迷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害怕学校会因此而“降格”为高职院校,更害怕由此会引发生源危机的连锁反应。
如今,本科转型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实际操作的“说明书”也已下发,开弓没有回头箭,本科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如何推动这些试点高校顺利实现华丽转身,考验着教育管理部门,也考验着学校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本科高校不妨放下身段,去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走走、看看、问问、学学。
4.高职升本
高职升本,一直是敏感话题。教育部多次强调“原则上”不允许高职升本。
然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打破“原则”,2015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出公告,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消息不胫而走,在高职教育界引起了巨大波澜,也重新点燃了高职院校升本的热情和欲望。
在此之前,最有“升本”意愿和条件的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示范”申报时均被约定“三年内不得升本”。然而,部分办学条件并不太好的民办高职院校得以顺利“升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示范高职院校的不满,民间热议“高职升本”的情况高涨,暗流涌动。
如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升本,这是不是意味着高职“升本”可以放开,一刀切的禁令已经解除?这也成了目前示范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5.学徒制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办法,2015年遴选出165家试点单位。2015年7月,人社部出台“新型学徒制”试点办法,有13个省的企业入围,以政府补贴企业的办法进行推进,并于2015年11月在北京现代汽车等企业开始试点。
至此,两部委关于“学徒制”演绎了不同春秋。一时间,两份文件的内容有何不同,文件中所说的“学徒制”又有何区别,成为职业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有人对照两者的主要区别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招生即招工”,学校是培养主体,而新型学徒制是“招工即招生”,企业是培养主体。当然,人社部以真金白银在推行,而教育部给试点单位目前只有空头支票。
学徒制到底能否改变中国职业教育现状,能否真正起带动作用,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和老师来说,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两部委能否一起出个文件,政策互补,共同推动“学徒制”改革呢?
6.大国工匠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大国工匠成为热词,大国工匠的传奇故事也引发社会热议。
人们发现,这8个工匠,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在火箭制造等高精尖领域坚守,年复一年地传承和钻研,带着满腔的报国情,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传奇。
工匠精神是什么?是追求手艺的极致,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是默默热爱的力量。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节目制片人岳群解释节目推出的原因,同时期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然而,工匠精神到底要怎样才能注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这给中国的职业院校、企业包括全社会都提出了严肃的命题。
7.高职高烧
人高烧是得病了,高职学校高烧了,是教育走偏了。
“高职高烧”概念源于义乌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少华发在其自媒体公号的《高职高烧》一文。文中,贾少华总结归纳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傍大款”、追求姓“高”耻于姓“职”、热衷升本,是比较典型的三大高烧“症状”,这些高烧症状很容易让高职院校越来越脱离健康的发展轨道,甚至有些“走火入魔”和“神志不清”。
文章发表后,引发争议。对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向本科靠拢、向精英教育靠拢,一味强调学高等数学、英语等做法,争议尤为激烈。
高职高烧了,不能一味怪学校,更多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与社会评价使然。高职可以追求“高”,但不能脱离了自己办学定位与生源实际。我们期待,高职教育界少些浮躁,多来点办学的“工匠精神”。
8.职教法执法检查
2015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从主席台缓步走到报告台,向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这个镜头令人难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法施行19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就此开展执法检查,旨在促进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此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作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另有6个部门提供了书面汇报材料,8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如此高规格的执法检查与总结持续了整整3个月。职教人在欢庆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更关心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如何得到彻底解决,如何才能将检查的结果较好地融合到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之中。人们已经不满足对现有法律法规“不到位”的查处和对于个别条款的缝缝补补,而更期待能在新的形势下对《职业教育法》进行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9.机器换人
2015年,一股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席卷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美的、富士康、徐福记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宣布“机器工人”上岗时间表,顺德骄傲地宣称未来三五年将出现机器人占领的“无人工厂”,浙江省雄心勃勃地推进每年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机器换人首先进入的是纺织、鞋、服装、建材等行业,相关应用企业通过数控设备可减少20%至30%的劳动力用工。
机器换人引发职业院校担忧,学生难道没有出校门就被机器淘汰了吗?实则不然。从目前来看,机器人所替代的大部分是简单劳动,而且是劳动力市场供应最短缺的部分,机器换人部分解决了局部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严重不足,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要促进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提高这部分人的素质,以更好适应新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办学并不受影响,而且大有可为的空间。
(文章转载自 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601/t20160104_226809.html )
以前接触过职业教育
感觉良莠不齐,而且教育偏离职业了 {:1106_362:}…………………………………………………… 好资料谢谢!
好资料谢谢!
谢谢分享,确实是这种发展趋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