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frac中塔再沸器的热负荷是怎么计算的?
本帖最后由 liudunqiang 于 2016-1-27 09:05 编辑radfrac计算出的塔,最后一块塔板一般是再沸器,气相流量一般几乎为0,但是液相比上面塔板却突然大了很多。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流量就是再沸器的循环量。但是,有以下疑问:
1再沸器的热负荷是怎么计算的?
2再沸器的循环量是怎么计算的?
从论坛中搜索,没有搜到相关的计算原理资料 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思考过很久。
以热虹吸为例:
1,热负荷按模块中的results菜单中的结果计算,实际设计热负荷可能会高一点,但差值应该很小。
2,循环量和再沸器设计时的气化率有关,此值好像需要试差法得到。比方说气化率最后得到0.22,那么剩下的0.78(液相)在气化时也会被携带出来,但是很少会随着气相向塔顶上升,而是随着下来的液相到了塔底,参与循环,多少和再沸器设计计算的气化率有关。气化量可以从图中最下平衡级(再沸器)的vapor flow得到,就是0.21kg/h,热负荷就是气化的这部分。因为你没有把信息展看,最下的平衡级应该还有采出量。把信息展开,LZ看着数据可以再理解理解,理解一下工作原理。
LZ还可以参考一下热虹吸再沸器的设计书,如《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三卷,里面有一些说明解释,还有具体实例。
模拟和设计还有一段距离。最后,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本帖最后由 liudunqiang 于 2016-1-21 10:12 编辑
tiandaowuyu 发表于 2016-1-19 08:46
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思考过很久。
以热虹吸为例:
1,热负荷按模块中的results菜单中的结果计算,实 ...
你说的循环量的得来很对,profile信息已经全部展开,下面没有数据了。
实际上这最后一块塔板的液体流量,其实是塔底采出+再沸器循环量之和。这个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出。
tiandaowuyu 发表于 2016-1-19 08:46
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思考过很久。
以热虹吸为例:
1,热负荷按模块中的results菜单中的结果计算,实 ...
ASPEN中的气相分率都是指摩尔气相分率,我查了一些资料,多数是这样说的。但是没有确凿证据。楼主不妨查查资料。 气相分率或者气化率一般设计时我要试差求出来,模拟时我没有指定过,所以第一眼看到平衡级的气液数据时,发现物料不守恒,你后面的贴图我才明白。
塔底为纯组分时,摩尔还是质量无所谓,但是混合物时就有差别。一般应该默认的事摩尔气相分率。
再交流! tiandaowuyu 发表于 2016-1-21 11:13
气相分率或者气化率一般设计时我要试差求出来,模拟时我没有指定过,所以第一眼看到平衡级的气液数据时,发 ...
汽化率你一般是根据N-1块板的气相/N块板的液相得来的吧,
那你是怎样试差得到的汽化率?
对于热虹吸再沸器,汽化率你一般怎么取?
热虹吸,常压的的话,我取20%左右,不高于30%,真空的话50%汽化率。 参考《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三卷中热虹吸再沸器设计章节。我是对再沸器设计时进行试差计算出来的,只估算初始值。在Aspen模拟时没有考虑过气化率是多少的问题,应该默认的是1吧。
模拟解决热负荷和气化量的问题
设计解决气化率和再沸器规格的问题
A为热负荷;B为塔釜液相采出,C为离开N-1平衡级的液相流量,D为气化量;B+D=C物料守恒。
气化率在模拟中指定可能塔径计算有关。个人想法。 tiandaowuyu 发表于 2016-1-21 15:48
参考《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三卷中热虹吸再沸器设计章节。我是对再沸器设计时进行试差计算出来的,只估算初 ...
我上图中的图3 中指定了汽化率,因为项目保密,所以不能上传源文件。
汽化率设置N-1及以上的塔板气液流量影响不大,主要是影响N块板的流量,并且改变汽化率不会改变再沸器的热负荷。
你上的图中N块板的流量比N-1流量小,我觉得很奇怪,我计算的都是N块板流量猛的增加。
能否上传你的源文件? 1,我举例说热虹吸,那是设计。模拟中我默认选用kettle型换热器。
2,选择kettle还是热虹吸,我比较了一下结果,中间2-N-1块平衡级基本没有区别,但第一块数据不一样,但也能解释的通。关键是第N块,选择热虹吸,对照塔釜模式(thermosiphon config.)不仅关系到气化率,本身好像塔釜还有蒸发,图中第一个塔釜模式,到第N-1平衡级的气相除了再沸器的气相(这一部分Aspen看做vopor product,其实是回流到第N-1块塔板),塔釜本身还有一股气相去第N-1块塔板,这个值很小,就是你首楼图中数据0.21kg/h。
3,你讲view选项卡中的summary换做all,再理解一下塔釜的物料平衡关系吧。
4,不知道我哪里出的问题,当我选择热虹吸换热器时,我的目标采出达不到我设定的要求,并且减少流量很多时候也不收敛,以前也遇到过,只是忽略了,故至今再沸器仍然选择kettle式再沸器,只是模拟一下气化量和再沸器热负荷。其余的如我前面所说,交给真正的设计完成。所以源文件就不需要上传了,你可以换一下再沸器模式,看看数据差异,这样更有助于你的理解。
我前面解释的和做的没有说清楚。特此说明一下。 本帖最后由 liudunqiang 于 2016-1-25 14:51 编辑
tiandaowuyu 发表于 2016-1-23 11:20
1,我举例说热虹吸,那是设计。模拟中我默认选用kettle型换热器。
2,选择kettle还是热虹吸,我比较了一下 ...
我比较了一下釜式和热虹吸式,明白了为什么你的数据中N块板的液相流量比N-1液相流量小,N块板的气体流量比液体流量大很多。
1当使用kettle时,第N块板的液相为塔底采出,气相为釜式再沸器气化量。第1块板液相为回流量。2C:\Documents and Settings\leo\桌面当使用thermosiphon时,第N块板上液相为塔底采出+热虹吸式再沸器循环量。第1块板液相为冷凝器冷凝量(即塔顶采出+回流量)。
经过这几次的讨论,总结了上面2条。外加你提出的再沸器热负荷计算来历。算是总结出3条有用的经验了。谢谢你的帮助。
tiandaowuyu 发表于 2016-1-23 11:20
1,我举例说热虹吸,那是设计。模拟中我默认选用kettle型换热器。
2,选择kettle还是热虹吸,我比较了一下 ...
你说的第4条:
不妨试试设置塔底或者塔顶采出/进料量比值,也许能收敛。
你不使用热虹吸,使用釜式计算得来的热负荷是没问题的,正如你解释的自由度问题,这在他参数输入完全后,是个定值。
要是碰到非得使用热虹吸再沸器时,你只能给设计院提供热负荷了,再沸器的循环量没法提供,所以建议楼主做做热虹吸再沸器的详细设计。
我对HTRI有些研究,有需要探讨的话,可以私信我。 本帖最后由 liudunqiang 于 2016-1-25 15:56 编辑
tiandaowuyu 发表于 2016-1-23 11:20
1,我举例说热虹吸,那是设计。模拟中我默认选用kettle型换热器。
2,选择kettle还是热虹吸,我比较了一下 ...
根据你第2条建议,更改了塔釜模式(thermosiphon confi.)更改了三种不同形式,如下图:
我在reboiler中设置了汽化率均为0.221,第一种形式,从结果计算的汽化率接近0.221,塔釜加了挡板和辅助挡板的,汽化率更高。
因此我觉得,加了挡板后,可以提高再沸器的汽化率。
图中的汽化率计算公式是:vapor product/(liquid flow-liquid product)。
liudunqiang 发表于 2016-1-25 15:50
根据你第2条建议,更改了塔釜模式(thermosiphon confi.)更改了三种不同形式,如下图:
我在reboiler ...
1,以三种模式和数据看,第一、二种模式基本一样,只是塔釜循环液的流动和停留稍有不同。而第三种模式数据虽不同,但注意到第NT-1平衡级液相数据和前两种模式的第NT平衡级一致。仔细看看模式的图示,只是定义的平衡级不一样,而数据就那几个值加加减减。所以,并没有提高再沸器的气化率。一定温度压力下物质的汽化焓一定,热负荷不变,增加的气化率从哪里来的,只是数据分析的基准不一样罢了。
2,三种模式,只是象征对塔釜加热和采出的位置不同而已,具体有多大区别,没有实践经验。
3,这三种模式只是理论上的需要,实际恐没有这样绝对。建议不要太纠缠。 此贴可以加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