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特稿】大师远行——纪念闵恩泽先生

http://www.sinopecnews.com.cn/news/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60315/d8cb8a40519f1851a33203.jpg    2016年3月3日,闵恩泽先生已经没有取下氧气面罩的力气。他已经不能进食,生命靠鼻饲维持。他把石家庄炼化相关同志请到病房,逐字逐句阅读他们通过科技创新助推减亏的方案,提出改进意见。此时,大家不知道,也不敢相信,先生的生命剩下不足100小时……
    两个多月前的2015年12月14日,闵先生还在医院通过视频向第二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获奖人员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他说,我正在住院治疗,已经大大好转,不必担心……
    不到一年前的2015年5月18日,闵先生还翻出一堆外文资料,向新上任的中国石化董事长王玉普介绍几天前自己刚刚在美国杂志上看到的有关生物质能源的最新研究情况。他说:“我现在的主要精力放在生物质能源研究上……”
    闵先生似乎从来没有觉得他的事业应该休止,他的生命可能停止。
    2016年3月7日,这位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3月13日,逾千人顶着寒风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闵先生。“人生如炬以身许国宗师风范永驻,大爱无疆矢志创新后生薪火恒传”——这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我们的祖国不知道哪一天会有这样美丽的炼油厂和催化裂化装置”
    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闵恩泽夫妇毅然放弃美国政府给予的优厚待遇,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在几间租来的旧平房里,开始为祖国研发催化剂的漫长生涯。这一干,就是50多年
    闵恩泽为什么选择一条投身炼油化工事业的路。
    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解放前,我在美国看到世界工业的发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一个炼油厂,那会儿夕阳西下,炼油厂非常美丽。我就想,我们的祖国不知道哪一天会有这样的炼油厂、这样的催化裂化装置。”
    那是1948年暑假,闵恩泽去美国才几个月,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参观美国肯塔基州阿希兰德炼油厂。他头一回看到用流态化原理建设起来的催化裂化装置,见到那黑褐色的原油馏分在这套装置中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
    这个场景深深激励了闵恩泽。在回程路上,闵恩泽思绪万千:“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也应该尽快建设这样的炼油厂和先进的催化裂化装置。”
    也就是在那时,他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炼化事业。
    1924年2月8日,闵恩泽出生在四川成都。1942年,正是中华民族蒙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岁月,年方18岁的闵恩泽怀着科学救国的美好理想,从成都来到重庆,被保送进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土木工程。闵恩泽说,那时候他的理想是建造一座跨过长江的大桥,以纪念去世的母亲。之后,他发现改变家乡面貌更为迫切,因为四川缺化肥,闵恩泽就改志要在家乡搞实业,建化肥厂,于是在大学二年级时毅然转学化工。
    1948年3月,闵恩泽来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9个月后,他获得硕士学位,随后靠着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未婚妻陆婉珍也从伊利诺斯大学转来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在1948年订婚,1950年结婚。
    1951年7月,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闵恩泽开始在芝加哥纳尔科公司担任副化学工程师,一年后升为高级化学工程师。闵恩泽进入美国企业,看到国外企业工业研究是怎么做的,这些对他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他在美国最大的收获。
    当时,美国政府给予中国理工农医类留学生极高的待遇:每月能拿到一笔补贴,还能获得薪水丰厚的工作。闵恩泽夫妇都获得博士学位,当时在美国每个月能有1.5万~2万美金的收入,干两个月就能买一辆汽车,干一年就能在美国买一栋房子。这些,足以让他们过上体面、富裕的生活。但他们决意放弃这些,报效祖国。
    美国有金钱、洋房、汽车,祖国正一穷二白。在美国的师长和朋友知道他们要回国的意愿后,都善意挽留:“你们在这里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中国还很贫穷和落后,何必去找苦吃呢?”
    但闵恩泽、陆婉珍夫妇决心已定,归心似箭。
    1955年8月,闵恩泽和陆婉珍在中美之间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花费近两万美金,坐了半个月轮船,历经千辛万苦,取道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当他们踏上阔别7年多的祖国土地时,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他们先回上海,后来到北京,每天出去找工作。由于抗美援朝刚结束不久,中美关系敌对,当时很多单位不敢接收从美国回来的人。最后,石油工业部向闵恩泽敞开了怀抱,闵恩泽被安排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闵恩泽只拿到微薄的薪水,甚至没有实验室。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在几间租来的旧平房里,开始为祖国研发催化剂的工作生涯。这一干,就是50多年。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学的专业是化学工程,但因为国家需要,闵恩泽开始钻研催化剂。他从零开始,边学边干,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多种催化剂,使我国从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一片空白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各种炼油催化剂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奠定了我国现代炼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苏联逐步减少、最后停止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当时我国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直接威胁到航空汽油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石油工业部老部长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闵恩泽同志……”
    为了祖国需要,闵恩泽披挂上阵。
    多年以后,84岁的闵恩泽获得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时,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只说了一句话:“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闵恩泽学的专业是化学工程,“催化剂”一词只是从教科书上瞟过一眼,与他10多年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经历根本不沾边儿。但就是因为“国家需要”,研究催化剂从此成为闵恩泽的终生事业。
    他从零开始,边学边干,通过研究不多的国外文献资料,从中寻找突破的蛛丝马迹。在简陋的小平房里,他和同事冒着危险,反复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几年之后,多种催化剂终于成功问世,我国从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一片空白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各种炼油催化剂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航空汽油的生产供应,直接影响我国银燕升空。而以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生产航空汽油,要用直径4~5毫米的硅酸铝小球催化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种催化剂全部依赖从苏联进口,自己不能生产,人家就卡脖子,而且价高质次也没办法。1963年苏联干脆停止了对我国小球硅铝催化剂的供应,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陷入困境。
    石油部组织攻关会战,闵恩泽任副总指挥。他和石科院同志带着这种催化剂实验研究成果来到承担试生产任务的兰州炼油厂。闵恩泽每天下车间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试生产。干燥时,硅球收缩破碎是阻碍试验成功的关键。为攻克这一难关,他吃在车间,睡在办公室,夜以继日地进行观察,与当班工人一起研究,终于在一天深夜,找到了硅球破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个月后,试生产成功,打破了外国的封锁,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自给,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所产催化剂的小球完整率还优于国外产品,成本仅是其售价的一半。
    夜以继日地工作,使闵恩泽的体质明显下降。完成任务回京后,他到医院体检,发现肺部长了腺癌,生命受到威胁。医生不得不切除他的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手术之后的一个月,闵恩泽不能快步走路,爬一层楼梯都要歇脚喘息好一会儿,同事劝他不要爬塔了,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奋战在一线装置区,找漏洞,解决问题。
    2008年2月17日晚,“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向闵先生提起往事,幽默地问:“闵老啊,40多年前的癌症被您给弄哪儿去了?”闵先生回答:“实际上啊,我身上还有一个癌,叫前列腺癌,但是别人告诉我,这个癌症是发展最慢最慢的,将来出问题也不是它,不要担心。所以我就没担心。”
    主持人又追问:“我听医生说,癌症患者中一部分人是被吓死的。您从来没有害怕过吗?”
    闵先生笑笑说:“主要是心态要放得下。不要老想它。我女儿说,‘我的爸爸脑子很单纯,成天就想他那个催化剂。’我成天想催化剂,我也不大想它(癌症)了……”
    60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多了,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为石油炼制提出新的任务。由于大庆原油比较重,要提高汽油、柴油等轻质油的收率,就必须发展流化床催化裂化,进行深度加工。而流化床催化裂化技术的关键之一是微球硅酸铝催化剂,当时只有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国家能够生产,技术为美国所垄断。
    闵恩泽在研制叠合催化剂与小球催化剂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科学思维比较成熟了。他从我国实际出发,着眼原料容易得到、建设周期短的基本思路,通过几种方案比较,选择了硫酸五步法、间歇式成胶、连续过滤、喷雾干燥、先干后洗的制备流程。这种催化剂的要求是容易流化,他看准了催化剂的颗粒大小分布是关键,因此在实验室工作开始时一反常规,抢先筹建中型试验用的喷雾干燥器,为研究催化剂颗粒大小分布提前做好准备。这种从实验室催化剂制备,活性评价方法建立,中型试验筹备各阶段的交叉进行,整体部署科研工作的做法,标志着他的科研思维方法的成熟,也大大加快了催化剂研制的进度。他不仅指导科研工作,还参加指导工厂设计。这样,从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室研究、进行中型制备试验,到提供工业生产装置的设计数据,建成装置、投产,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1965年兰州炼油厂建设一座3000吨/年的微球硅酸铝催化剂制造工厂,并顺利投产。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又增加一个十分重要的品种,成为当时继美、英、荷、日四国之后,世界上能生产这种催化剂的第5个国家。
    文革期间,科研环境更为艰苦。闵恩泽仍然坚持每天写一篇催化剂方面的工作总结或者感悟。他说,“那段时间,苦中有乐,我只记得分配的窝窝头放在暖气上烤干之后,有点甜,很好吃”。
    闵恩泽的催化剂研制生涯大致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他成功开发包括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在内的、用于催化裂化和半再生重整的第一代炼油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满足国内建设急需;20世纪70至80年代,他开始倾向基础研究,重点指导开发成功半合成裂化催化剂、渣油裂化催化剂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等第二代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我国现代炼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原始创新,使我国一跃成为炼油催化剂和炼油技术出口国。
    “作为一名科学家,要花更多的时间做明天、后天的事情”
    闵恩泽一生做了三种类型的科研工作:第一种是满足国防和石化工业发展急需,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分子筛裂化催化剂等;第二种是帮助石化企业摆脱困境,如长岭催化剂厂钼镍磷加氢催化剂车间技术改造,石家庄化纤己内酰胺引进装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三种是前瞻性科技开发,如生物柴油和生物质化工
    化学工业为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闵恩泽敏锐地意识到,开发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化学技术是化学工业在21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对石油资源短缺的我国,意义尤为重大。
    1995年,71岁高龄的他率先倡导并组织开展绿色化学研究,提出要从资源和环境两方面实现石油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源头治理污染,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物,产品又能生物降解。
    这一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绿色化学与技术——推动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咨询课题组长,成为绿色化学开拓者。
    2000年,他领导开发了多项绿色新工艺。
    2003年,他领导开发成套绿色新技术。
    2004年,他开发生物质替代燃料生产技术。
    2006年,他的著作《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开拓——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出版。
    2007,他开始主持中科院“生物质炼油化工厂——推动能源化工迈向碳水化合物新时代”咨询项目。
    同行评价闵先生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是大科学家。
    因为他不但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大胆开拓新研究领域,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
    他眼光敏锐,高瞻远瞩,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潮头,把人民的长远需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
    在闵先生指导下,中国石化利用钛硅分子筛环己酮氨肟化“原子经济绿色工艺”生产环己酮肟,原料全部生成产品,不产生废物;成功开发了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己内酰胺加氢精制绿色工艺;对两套化纤单体己内酰胺引进装置进行绿色扩能改造,基本消除了环境污染。这些绿色化工成果,不仅为工厂带来了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车间环境更好,操作更安全方便,受到干部职工的普遍欢迎。
    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植物资源来生产车用燃料和化工产品。经过对国内外植物原料和生产工艺的调研,闵先生指导开展了利用木本植物油和餐饮业废油等为原料、“近临界醇解”工艺生产生物柴油的研发。这一工艺所用原料不与粮争地,生产工艺绿色化,技术世界领先。与此同时,闵先生又参与指导“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的研发,利用微藻、阳光和二氧化碳生产生物柴油。
    闵恩泽是中国石化微藻制生物柴油的最早倡导者。他认为,微藻是地球上最简单的一种生物,却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2012年7月,中国首个以炼厂二氧化碳废气为碳源的“微藻养殖示范装置”在石家庄炼化建成并投入运行。微藻具有油脂高、生长快、可固碳及净化水质等绝对优势,相比起玉米、大豆和油菜,微藻培育占地少、生长周期短,从出生到可以制油只需两周,而油料作物一般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大概是大豆的10倍,是油菜籽、花生的7~8倍。
    虽然“微藻制油”看起来很美,但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面对。目前,微藻制油的成本是普通生物柴油的4倍。尽管美国和欧洲都已经启动了微藻生物柴油计划,但距离产业化仍然有一段路要走。闵先生说,要在微藻收集、浓缩、破壁、提油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就要简化流程、降低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在微藻的培育方面,要利用基因工程来加以改造,在含油量和生成速度上要有重大突破,这是微藻生物柴油发展的基础。
    “花更多的时间做明天、后天的事情。”闵恩泽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就是应该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动态,紧跟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
    如果说微藻是“后天”的科研,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就是今天的科研。生物柴油思路最早也由闵先生提出。2001年,中国石化开始部署生物柴油新技术的研发工作,2005年在石家庄炼化建设了2000吨/年生物柴油中试装置,先后完成以菜籽油、棉籽油、棕榈油、大豆酸化油、餐饮地沟油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中试,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积累了丰富的工艺、工程设计经验。
    2008年,84岁,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闵先生,仍是壮心不已。
    这些年,他着手研究利用动物油转化为生物柴油问题。“这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那我就要更进一步,利用生物柴油生产高价值化工产品,让它在经济上站住脚。”闵恩泽说。
    2012年1月18日,88岁的闵恩泽向前来看望他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自己在清洁燃料、生物质柴油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没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根本办不到的”
    闵恩泽除指导帮助科研人员开展各类课题攻关外,还亲自带研究生。截至2008年,他共培养博士、博士后50多人,有20多人成为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有一些成为炼化企业技术负责人
    闵恩泽突出的成就使他的名字蜚声中外。他认为,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没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根本办不到的。除指导帮助科研人员开展各类课题攻关外,他还亲自带研究生。他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既熟悉石油化工催化技术,又具有广博催化科学知识、掌握创新科研方法、了解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过程的全面人才。
    闵恩泽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收集国外有关催化创新和工业化的经验,写出提纲,为他的学生开了一门“工业催化剂的研制”课,并指定研究生阅读有关石油炼制技术和催化科研前沿及科研方法的文献和掌握催化基础知识,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对助手的工作,他既注意大胆放手,又注意质量把关。他一方面定期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另一方面又深入到培训工作的实践中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还深入研究生的宿舍听取研究生反映情况。有时,他参与助手和研究生的谈话,看研究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助手是怎样进行辅导的,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辅导了研究生,又提高了助手的水平。
    1991年,宗保宁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在闵恩泽的严格要求下,一连改了6遍。那时,计算机还没有普及,3万多字的论文要一字一字地抄写100多页。改到第7遍时,宗保宁忍不住跑到老师那里说:“改不出来了,我们的写作风格不同。”闵恩泽纠正说:“不是风格问题,是水平问题。在我这里做学生,有标杆,跨不过去就不能毕业!”
    如今已是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的宗保宁,多次说:“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是因为我站在了老师的肩膀上!”
    1992年12月,闵先生患病在家发高烧,高血压、心脏病一块凑热闹,躺在床上不能动,还要输氧。博士生单志平住在先生家中,护理老师。清晨4点多钟,闵恩泽对他说:“你坐下,我睡不着,想了半天你那个论文的展开有点毛病。一个课题,你先要知道终点在哪里,这就是明确目标。然后找出难度最大地方,这就是找出技术关键,然后整体安排,进行实验。我想了半天,有了个主意……”听到满头银发的导师躺在床上面朝天花板说的这番话,单志平感到喉头一阵哽咽……
    闵恩泽对己对人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在他所带的研究生里,师哥传师弟,师姐传师妹,都知道闵先生是位严师。自入学的那天起他们心里就有个数,想马马虎虎就毕业——没门儿。
    闵先生要求研究生做一个学术报告不许超过15分钟,开头就要抓住人心。他的研究生都说,现在写文章看文章,有一句废话心里就别扭。特别是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文章不改几遍你别想过关,连标点符号都要正确。
    守信是闵恩泽做事的一个准则。他也要求他的研究生必须做到这一点。
    约好了9点钟办的事,你早去了闵恩泽会让你等着;晚了,你必然受到批评。
    一名博士生要去中科院物理所做一个试验。他告诉人家是闵恩泽的学生,人家答应了。尔后情况有了变化,他又去清华大学做试验了。过后闵先生几次要他打电话告诉中科院物理所的老师,可这个学生总是支支吾吾“马上马上”。这让闵恩泽生非常生气:“你这样不守信用,将来怎么做人!”
    截至2008年,闵恩泽共培养了博士、博士后50多人,有20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有一些成为炼化企业技术负责人。
    “大家叫我‘先生’,而不是‘老先生’,我还要为国家石化事业再工作几十年”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几百名现场观众用热切的目光、轻轻的节拍,配合着台上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用清晰又略带乡音的歌声,表达着自己对人生和事业的理解。
    2013年3月29日,在首届“感动石化”人物颁奖会的现场,面对主持人敬一丹关于喜欢哪首歌的提问,90岁高龄的两院院士闵恩泽的回答是《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他说这里面蕴涵着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和不断战胜困难、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只有具备这两种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
    2010年9月23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第3099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闵恩泽”永远闪耀浩瀚银河。
    2013年2月1日集团公司为闵先生庆祝90华诞,“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奖励基金正式设立,奖项包括“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两项,主要奖励在能源化工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技人员。闵恩泽说,“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大家叫我‘先生’,而不是‘老先生’,我想我还要为国家石化事业再工作几十年!”
    2016年3月7日清晨,陆婉珍院士去世4个月后,两院院士闵恩泽与世长辞。
    大师远行,精神永存。
    (季一文)

文章来源:http://www.sinopecnews.com.cn/ne ... ntent_1597766.shtml

l19891229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稿】大师远行——纪念闵恩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