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adesign 发表于 2016-6-17 18:10:24

系统设计思维突破产品局限,颠覆交通方式

产品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物品的使用过程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构成的系统,让它建立起方方面面的品质。因此设计的对象其实就是系统本身,我们所谓的产品设计也是在系统中考虑产品的设计,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脱离系统独立存在。可见,系统在各个行业的创新活动中经常用到,产品研发与设计也经常会使用这种设计方式。正如我们看到的城市“巴铁”,设计师就是在系统中来考虑城市交通工具的设计。             由于城市交通工具其使用的普遍性和功能的复杂性,使设计师在设计时,主要重视载客量的需求,这就成为交通工具是否符合要求的衡量标准之一。这就让设计师首先考虑以工具的使用功能为设计内容,其次才考虑到环境、空间环境、能源等,并没有系统性地思考设计交通工具。这就造成设计以满足某方面需求为主,其方式和思路都较为独立和片面,使得工具的功能性和适用性不能很好地协同统一。这种片面性思维也是导致今天交通拥堵的复杂原因之一。
                         而从城铁“巴士”项目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化思维让设计师对产品设计有了重新认识。产品方案设计不是从表面外观开始的,而是从系统框架开始的,也就是说,设计师向内要深入到产品的功能定义,向外要拓展到环境、秩序、产品外围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脱离对外观的局限来找到设计的突破口。这就需要设计师要考虑城市交通系统框架是怎么样的,所设计的产品性能和功能以及在系统网络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这样设计师将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来考察,不仅要考察系统内部车辆、客流量、道路等参数(要素),还要考察车辆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把交通问题纳入城市市政建设的大系统中去考察。只有从市政建设的整体角度去考察解决城市交通这个子系统问题,才能给设计带来新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解构一下城市“巴铁”的系统性设计思维。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存在的问题是:交通负荷日益增长,空气质量差、BRT占道污染、效率低、地铁造价高施工长。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归纳出几个方面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目标,全面、互动地考虑了相互作用并促进内在的联系。      将这些实际需求做了一些系统性分析后,通过设计师敏感的视点找到了交通工具设计的突破口。01巴铁与汽车互不干扰,缓解交通拥堵 “巴铁”能够适用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路面的上空,且横跨两个车道,分上下两层,上层载客,下层镂空,镂空底层高度为2.1-2.2米,也就是说,无论是静止还是行驶,只要是2米以下的汽车都可以自由同行。在行驶过程中,巴铁和汽车是互不干扰的。此外,一辆巴铁可以容纳1200-1400名乘客,这可是普通公交的几十倍!如果按照40辆40公里线路往返计算,巴铁的日载客数约为40万人次。预计巴铁运营后,可直接减少现有主要交通干道35%以上的交通拥堵。02低碳环保普通公交大巴一般通过燃油提供动力,如按照每辆普通燃油公交大巴每年耗油21.6吨,那么就会出现66吨左右的碳排放。但是,巴铁非常环保!因为它完全是采用的电力驱动,如果一辆巴铁可以取代40辆普通的燃油公交大巴,那么每年就可以减少864吨耗油,减少2684吨碳排放。03降低成本新型的轨道交通工具,车辆可以从其底部穿过,大大减少公共交通占用路面资源的状况,运载力可和地铁相当,造价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建造期也缩短为一年。由此可见,城市“巴铁”的设计是能够最大限度赋予它适合的使用和适合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将产品单一的功能归纳为有序的系统当中,整合到整个外部环境中,使外部的空间、时间、安排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保证产品能在系统中形成统一性和适用性。它打破原有系统中不符合人类行为或者无法适应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点,并加以改进或突破,进而建立新的系统和平衡正是城市巴铁的价值基础。综上所述,通过系统思维在城市“巴铁”系统设计的应用与实践,不难发现,从产品设计思维升级到系统性思维角度,给设计带来全新的设计突破口。其实,人们都知道传统公交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需求,新的公交系统设计迫在眉睫。而城市“巴铁“正是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将交通工具作为子系统,将系统的材料、功能、城市环境、人机交互功效等要素包含在子系统中,同时又将它创造性的纳入交通大系统中,并将交通工具纳入使用环境和使用平台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设计,这种从整体性角度去考量设计的方法,打破了传统就事论事的设计思维,为公交设施与城市生活带来崭新的面貌。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未来兼有多种专业技能,能够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将成为创新主体的核心。                                 

edwardlau 发表于 2016-6-17 18:10:24

从概念到应用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系统设计思维突破产品局限,颠覆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