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本帖最后由 zonde 于 2016-10-19 15:33 编辑德国巴斯夫化工厂爆炸已造成2人死亡当地时间17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化工厂区发生一起剧烈爆炸。爆炸发生后,新华国际记者第一时间从法兰克福赶赴现场。记者沿途看到,外界通往巴斯夫厂区15号大门的所有路口均被警方封锁,偶有前来增援的消防车呼啸着从路口驶入厂区。
巴斯夫集团是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路德维希港是巴斯夫集团总部所在地,大片化工厂区位于城市北部的莱茵河西岸。在厂区11号大门外的问询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当天上午的爆炸发生在厂区北部,靠近15号大门。爆炸发生后,大量消防救援人员和警察抵达现场,13号门至15号门一带被封锁。
巴斯夫集团媒体关系部门的西尔维·文珀告诉记者,截至当天19时15分,爆炸已造成2名巴斯夫集团的员工死亡,另有6人重伤,多人轻伤,2人下落不明。伤者已被送往附近医院接受救治。同时,爆炸引起的大火仍未扑灭。
巴斯夫集团表示,当天发生爆炸是输送化工原料乙烯和丙烯的管道。乙烯主要用于生产绝缘材料和溶剂,丙烯用来生产汽车涂料或粘合剂等。目前管道已被切断,蒸汽裂解装置及其他相关装置已被关闭。
讨论:如何才能避免事故发生?
定期检查?工人还是有懒惰性的,时间久了。。。。。。
培训加强意识?培训次数多了,会不会又没了效果,左耳进,右耳出。。。。。。
规范生产操作。。。。。。
谁有好招,不妨说一下,给大家一个鉴戒!
出在德国,算是给国内企业找了个安慰自己的理由,严谨的德国佬也出事了,呵呵呵,笑完了该哭的早晚还得哭。
化工企业的设计、建设、管理,从技术角度讲安全、环保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但是实际建设、生产中,为了节省开支,老装置疏于维修保养,操作管理人员缺乏职责心等等,或者干脆不按规矩办事,让事故难免。墨菲定律的一大体现。
在下在这两年见过某省一大型企业,装置快建完了,还没有报建,没有监理,自己任命了个所谓项目经理,在很多化工界人士眼里,项目经理的头衔是随便给的,一个搞过多年生产的老头,连建造师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投资额按亿计算的规模,就一个草头班子来领导,企业内部调拨了几个年轻技术员(所谓的锻炼)领导施工队干活,看不懂施工图纸,更别说项目管理,今天某领导来了建议加点什么,每天又来某专家指点再加点什么,后天某质检单位来看看再提点建议改改,变更通知单像雪片来回飞。在下一直在想这个项目最后怎么收场,怎么验收通过。也期待某一天在媒体上听到那一声迟早要来的“咣当”一声。
实际上也是无奈,国家热衷搞注册制,证书满天飞,好像建造师、注册工程师制度就能解决一切,滑稽的是这些制度在天朝水土不服,凭空制造了规模宏大的培训、挂靠市场。真正冲在一线的几个有证?把最重要的过程监管忽略了,建设方有钱就是大佬,随意怎么来,施工方一群专家也得听命外行瞎指挥,最后拿一把文件备案了,政府的验收也就over了,现场怎么折腾谁管?政府部门就几个人员,想管也没精力,干脆就委托某些公司代办了,天朝法律也允许,请客吃吃饭,大叠的票子一掏,这些公司按模板写个报告给政府部门一交,也就打发了。安评也不过就是把必须的资料给专家看看,纸面的东西过关了安评过程也就走完了。地方大型企业,地方的经济柱子,更是大佬中的大佬,政府部门不是监管它的,是为它服务的,不管怎么瞎折腾,到时候想办什么证都是随手捻来。施工企业为节省开支,大都不常备施工队伍了,都下岗、退休清理干净了,有了项目临时抓个包工队就上来了,除了管理人员外,都是临时现抓的,所谓大型工程公司的干活水平也就是包工队的水平,承包价格越来越低,用的人也就越便宜,人家也说的过去,一大把证书也拿的出来,至于干活什么水平见鬼去吧。看不懂图纸,从他们技术员嘴里说出来大言不惭。14年内蒙古水系统爆炸,设计施工中就有人建议了加水封防止可燃气体泄漏,建议谁听了?出事了处理一批人了之,早干什么去了?技术人员算个屁,就是干活垫背的。
前些年,化工建设迎来高潮,事故也随之增长,估计势头以后很多年不会减,曾今与某前辈聊天,老人家吐槽道:今天的忙活就是为日后听个响作准备的。苦笑而已!!!
一次开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审查会议时和一位老专家交流过这个问题。就国内来说,目前安监局就像家长一样管安全,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验收...... 批复文件一个跟一个,报告一本接一本。但是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却比以前高太多这是为什么?因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企业,是现场作业人员而不是通过多么天衣无缝的设计和一道一道的手续来杜绝事故发生。安全设施上了,却可能导致新的危险源出现。看似美妙的东西却让人思想懈怠。先进的东西固然很好当时可能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懈怠,思想懈怠了,事故不发生才见鬼了。 所以家长式管理让企业懈怠,各种各样的标准出台导致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方都以标准来进行最高标准,然而标准其实仅仅只是最低标准。项目各式各样,然而规范就这么一些,规范并不是通用规范,该提高的地方应该提高。总而言之,靠设计就想把危险完全杜绝是不可能,安全的关键在于主体即建设方和现场人员。以前落后时候,一线人员脑袋绷着弦,事故很多是硬件问题造成的;现在先进了,事故很多是人的问题造成的。也许安全设施上了不告诉建设方和一线作业人员,才能使得建设方和一线作业人员脑袋中紧绷着一条弦。最简单的例子:一台压力容器,如果上了安全阀,大家就觉得最多就是安全阀起跳,不会造成特别特别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上了安全阀而一线人员不知道,那么一线人员一定会自觉地去巡检,核查,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后果承担不起。然而上述做法只是戏言罢了。 现在先进了,事故很多是人的问题造成的.
{:1106_36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