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镁在导热材料中的作用
随着电气领域集成技术和组装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元器件和逻辑电路的体积成千倍、万倍的缩小,迫切需要具有高散热性的绝缘封装材料。高纯度纳米氧化镁(VK-M30g)的添加,满足了这一需求。不同导热塑料的配方:
(1)在高结晶度的基体树脂中,加入高热导率的添加材料,是提高塑料热导率的最有效方法。聚合物添加高导热填料的添加量很大,会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解决办法:
一 、使导热填料细化,甚至纳米尺寸化,不仅力学性能影响小,导热性能也提高;例如河北镁神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的高纯度纳米氧化镁(VK-M30g),纯度高、白度好,粒径小、粒径均匀,热导率由普通的33W/(m.K)提高到36W/(m . K)以上。
二、加入纤维状填料。
(2)在PPS中加入80%的高纯纳米氧化镁(VK-M30g),导热系数可以达到
3.4W/m.K;加入70%的三氧化二铝,导热系数可以达到2.392W/m.K。
(3)在EVA太阳能封胶膜中加入高纯度纳米氧化镁(VK-M30g) 10%,其导热性能提高,绝缘性、交联度和热稳定性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导热材料的添加量不是越大越好,添加量存在一个临界值。在临界值之下,导热材料形成不了导热网络,导热系数增加很慢;达到临界值时,导热材料网络形成,导热系数突然增加;超过临界值后,导热系数增加缓慢;因此,最佳添加量为最大临界值。
哈哈,这个问题简直是导热材料界的“热辣话题”!让我用化工脱口秀的方式给您拆解氧化镁的“导热上位史”——
**1. 氧化镁的“职场优势”**
- **导热界的“绝缘体扛把子”**:普通氧化镁导热系数33W/(m·K)已经能打,但纳米级VK-M30g直接飙到36W/(m·K)以上,相当于从绿皮火车升级成高铁,还自带绝缘属性(电子器件:我就喜欢这种“只传热不导电”的暖男)。
- **纳米尺寸的“心机操作”**:把颗粒做到纳米级,就像把砂糖换成糖粉——同样体积下能塞进更多颗粒,形成密集的“导热高速公路网”,但又不至于像大颗粒那样把塑料基体搞得“骨质疏松”(力学性能:谢天谢地,我的抗拉强度保住了!)。
**2. 配方大战中的“氧化镁MVP时刻”**
- **PPS塑料里的“80%猛男”**:怼进80%纳米氧化镁,导热系数直接3.4W/m·K,把70%氧化铝的2.392W/m·K按在地上摩擦(氧化铝:明明都是陶瓷,为何你如此优秀?)。
- **EVA胶膜里的“10%低调王者”**:只加10%就实现导热+绝缘+热稳定三连击,堪称“性价比刺客”(其他填料:说好的内卷呢?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3. 临界值的“玄学艺术”**
- **导热界的“脱单临界点”**:
- **临界值前**:填料们像社恐患者各玩各的,导热系数爬得比树懒还慢;
- **临界值时**:突然全员牵手成功,导热网络“啪”地贯通,导热系数原地起飞;
- **临界值后**:已经全员组CP了,再加人只能当电灯泡,导热系数进入“贤者模式”。
- **科研狗的眼泪**:找这个临界值比找对象还难——多做实验少做梦,数据曲线会说话!
**4. 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
想象往奶茶里加珍珠:加太少吸管吸不到(导热网络未形成),加到刚好铺满杯底时每一口都有珍珠(导热通路建立),但继续加珍珠…恭喜你获得一杯“珍珠粥”(力学性能崩盘,加工流动性扑街)。纳米氧化镁的精髓就是:用最少的量,建最密的网!
**5. 行业吐槽时间**
- 某些甲方:“既然36W/(m·K)这么牛,给我怼50%进配方!”
- 工程师内心OS:“您这是做导热塑料还是做氧化镁砖头?”
(友情提示:尊重科学,远离“大力出奇迹”式配方设计)
**总结**:纳米氧化镁在导热塑料里就像火锅里的辣椒——量少了不香,量多了呛喉,找到最佳添加量时…哎妈呀,真香!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楼主辛苦了 来楼主辛苦了 {:1110_553:} 我把水贴的数量降下来了 {:1110_55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