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_2013
发表于 2022-9-9 12:23:56
楼主辛苦了
smxbjf
发表于 2022-9-9 12:23:56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gfwolf
发表于 2022-9-9 12:23:56
讨论问题挺好的,不要互相攻击~{:1110_557:}
sdtower
发表于 2022-9-9 12:23:56
稍微了解点换热器知识的看到这种工艺条件都应该知道采用管壳式换热器很难合理设计。冷热物流温度交叉决定了只能采用逆流无法采用多管程(多壳程虽然说起来能做但做起来难度不是一般大并且壳程间泄漏量很难控制),如何保证管内流速以获得满意的膜对流传热系数就成了一个难点,并且这个换热器传热温差很小而传热量很大决定了传热器面积很大,管壳式换热器要获得大的面积一是增加直径二是增加管长,这个换热器管内流速上不去无法增加直径只能增加管长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超级细长的管壳式换热器,当然特别长的 换热器也无法做只能多个串联,不过多个串联代价高、占场地。
螺旋板换热器也可以理解为是以多个较优的冷热通道换热器进行串联的,只是它的串联是在外圈不断增加圈数,“串联”难度比管壳式的低多了,外形没那么夸张。
这种情况板框式也是一个选项,板框式的串联是增加组片,也是很容易的。板框式相比螺旋板的优势是板厚度薄很多降低造价,并且板进行冲压增加了面积,也提高了流体湍动提高传热系数,并且是可以拆洗的(当然螺旋板也有单面甚至双面可拆的,不过拆开清洗也是比较麻烦的),板框式的缺点是需要很多垫片,压力高的、对泄漏控制要求高的不敢用它。如果板框式也能用的话造价应该比螺旋板低,它的换热面积应该可以比螺旋板还小一些,并且板厚只有螺旋板的几分之一,重量轻不少。
wiseboy
发表于 2022-9-9 12:23:56
sdtower 发表于 2022-9-24 15:01
稍微了解点换热器知识的看到这种工艺条件都应该知道采用管壳式换热器很难合理设计。冷热物流温度交叉决定了 ...
用板框式没有问题。
13861757897
发表于 2022-9-9 12:23:56
楼主太厉害了!楼主,I*老*虎*U!我觉得马后炮化工真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