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调查:“过剩之冬”还是“发展之春”?
新华社西安11月21日电(记者张辛欣 吴雨 王希)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随着光伏产业春潮般迅猛发展,产业“过剩”之论四起,有人甚至担心光伏正在由“发展之春”急转入“过剩之冬”。光伏产业是否进入“过剩之冬”?还能否拥有蓬勃朝气?新华社调研小分队分赴江西、陕西等光伏产业发展基地,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探求“过热”表象背后的问题所在。
日进“斗金”,暗含产业过剩之忧?
“只要开张运营,我们一天的利润就有200万元。”江西新余市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于彪告诉记者。
在他身后,11条生产线正紧张有序地运行着,传送带上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太阳能电池片带着滚滚利润迎面而来。这个2008年初只拥有2条生产线的小厂,如今电池片产量已跃居全国前五位。
“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全部开足马力生产,产品依然供不应求。”于彪说,“明年17条线全部投入生产,销售总额将轻松超过100亿元。”
中国机电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负责人孙广彬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目前光伏中端产品的利润率保守估计都不低于15%,较高的利润率使得企业趋之若鹜。
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新余市像瑞晶公司这样,在短短几年中成长起来的光伏企业就有22家。截至今年8月,新余市硅片产能已突破2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近500兆瓦,预计今年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BODY {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TABLE {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
(上接1版)其实,新余市光伏产业的崛起只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陕西省目前有光伏产业相关企业54家,产品几乎覆盖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江苏省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20%以上、全国60%以上;越来越多的光伏产业集群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580余家。2009年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占据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然而,由于组件制造在整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中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大批企业聚集在这一环节,使得多晶硅产品竞争激烈。一时间,对光伏产业“过剩”的忧虑越来越多。
“我现在真正担心的是这个行业会变得‘短命’。”尽管目前公司日进“斗金”,于彪却对将来生产方向担忧,“国内封装产能过剩,下游产品竞争激烈,国际市场跌宕起伏,这使我们很难做长期规划。如果将来利润大幅压缩,我们可能会放弃这个产业。”
“两头在外”的格局:光伏产品生产大国,如何破解消费小国之困?
光伏产业真的进入过剩时代了?在陕西调研时,当地多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却作出不同的回答。
“我觉得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并不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冯华说,“与之相反,我们产能建设速度太慢了,切片和硅棒都供不应求。”
在西安隆基1万平米的厂房里,上百名工人围着66台切片机不停忙碌着。每年生产的1亿片多晶硅片从这里销往国内外。
“对于是否过剩的争论,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个产业‘两头在外’的格局。也就是说,原材料从国外进口,产品又几乎95%都卖给国外,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外部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影响国内企业生存。”孙广彬告诉记者。
今年1至9月,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20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0%,这意味着最近三年出口额的平均增速都超过100%。
冯华说:“我们是生产的大国,却是消费的小国。目前,全国生产的光伏组件,在国内运用的不到1%。我们厂的产品90%出口国外,成为国际市场的‘搬运工’和‘组装工’,可我们更希望看到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发挥作用。”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国内市场未能充分启动,整个行业规模效益尚未充分发挥,是制约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国内市场能进一步开发出来,对降低国内光伏产品的综合成本有益,将促进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孙广彬说。
开启国内市场,拓宽光伏产业发展新空间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提倡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着重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在内的一批新兴产业。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江西南昌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柳华认为,所谓战略新兴产业,就是开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战略产品必须找到市场,这才是新兴产业的生命力所在。”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区已经认识到开启国内市场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园区400多亩荒沙地上,记者看到了1610个朝南支起的39度角太阳能电池组件金属框架。靖边光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总装机200兆瓦,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当地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就地利用、转化。
在金属框架间穿梭的项目负责人雷强告诉记者,这批是陕西光伏产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全省第一个太阳能发电项目,一期工程装机10兆瓦,今年9月份全面铺开,明年6月份开始发电。
目前,在陕西像这样的光伏产业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陕西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正逐渐形成以“需求拉动市场、市场带动应用、应用促进产业”的良好态势。但雷强告诉记者,作为市场末端的光伏发电,目前仍面临诸如多晶硅原料供给不足、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发电上网成本较高等亟待突破的问题。
对此,业内专家呼吁,政府出台政策积极推进光伏发电系统推广,进一步培育国内市场;并通过技术进步和扩大应用高新技术的规模,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不过,即便发电上网成本较高,很多公司现在赔本也要做。因为大家都看到,随着研发成果的不断应用,上游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光伏发电的成本将越来越低;加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上也能获得大力扶植。光伏产业仍是前景无限,需要抢占市场。”雷强说。file:///http://202.84.17.54/content/20101122/****%e5%a4%84%e7%90%86%e6%a0%87%e8%ae%b0%ef%bc%9a%5Barticle%5D%e6%97%b6%ef%bc%8c%20%e5%ad%97%e6%ae%b5%20%5Bsnapurl%5D%20%e5%9c%a8%e6%95%b0%e6%8d%ae%e6%ba%90%e4%b8%ad%e6%b2%a1%e6%9c%89%e6%89%be%e5%88%b0%21%20****
光伏产业调查:“过剩之冬”还是“发展之春”?
( 2010-11-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新闻
相关文章:
BODY {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TABLE {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
光伏产业调查:“过剩之冬”还是“发展之春”?
( 2010-1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新华社西安11月21日电(记者张辛欣 吴雨 王希)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随着光伏产业春潮般迅猛发展,产业“过剩”之论四起,有人甚至担心光伏正在由“发展之春”急转入“过剩之冬”。
光伏产业是否进入“过剩之冬”?还能否拥有蓬勃朝气?新华社调研小分队分赴江西、陕西等光伏产业发展基地,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探求“过热”表象背后的问题所在。
日进“斗金”,暗含产业过剩之忧?
“只要开张运营,我们一天的利润就有200万元。”江西新余市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于彪告诉记者。
在他身后,11条生产线正紧张有序地运行着,传送带上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太阳能电池片带着滚滚利润迎面而来。这个2008年初只拥有2条生产线的小厂,如今电池片产量已跃居全国前五位。
“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全部开足马力生产,产品依然供不应求。”于彪说,“明年17条线全部投入生产,销售总额将轻松超过100亿元。”
中国机电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负责人孙广彬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目前光伏中端产品的利润率保守估计都不低于15%,较高的利润率使得企业趋之若鹜。
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新余市像瑞晶公司这样,在短短几年中成长起来的光伏企业就有22家。截至今年8月,新余市硅片产能已突破2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近500兆瓦,预计今年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BODY {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TABLE {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
(上接1版)其实,新余市光伏产业的崛起只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陕西省目前有光伏产业相关企业54家,产品几乎覆盖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江苏省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20%以上、全国60%以上;越来越多的光伏产业集群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580余家。2009年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占据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然而,由于组件制造在整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中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大批企业聚集在这一环节,使得多晶硅产品竞争激烈。一时间,对光伏产业“过剩”的忧虑越来越多。
“我现在真正担心的是这个行业会变得‘短命’。”尽管目前公司日进“斗金”,于彪却对将来生产方向担忧,“国内封装产能过剩,下游产品竞争激烈,国际市场跌宕起伏,这使我们很难做长期规划。如果将来利润大幅压缩,我们可能会放弃这个产业。”
“两头在外”的格局:光伏产品生产大国,如何破解消费小国之困?
光伏产业真的进入过剩时代了?在陕西调研时,当地多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却作出不同的回答。
“我觉得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并不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冯华说,“与之相反,我们产能建设速度太慢了,切片和硅棒都供不应求。”
在西安隆基1万平米的厂房里,上百名工人围着66台切片机不停忙碌着。每年生产的1亿片多晶硅片从这里销往国内外。
“对于是否过剩的争论,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个产业‘两头在外’的格局。也就是说,原材料从国外进口,产品又几乎95%都卖给国外,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外部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影响国内企业生存。”孙广彬告诉记者。
今年1至9月,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20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0%,这意味着最近三年出口额的平均增速都超过100%。
冯华说:“我们是生产的大国,却是消费的小国。目前,全国生产的光伏组件,在国内运用的不到1%。我们厂的产品90%出口国外,成为国际市场的‘搬运工’和‘组装工’,可我们更希望看到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发挥作用。”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国内市场未能充分启动,整个行业规模效益尚未充分发挥,是制约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国内市场能进一步开发出来,对降低国内光伏产品的综合成本有益,将促进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孙广彬说。
开启国内市场,拓宽光伏产业发展新空间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提倡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着重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在内的一批新兴产业。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江西南昌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柳华认为,所谓战略新兴产业,就是开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战略产品必须找到市场,这才是新兴产业的生命力所在。”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区已经认识到开启国内市场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园区400多亩荒沙地上,记者看到了1610个朝南支起的39度角太阳能电池组件金属框架。靖边光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总装机200兆瓦,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当地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就地利用、转化。
在金属框架间穿梭的项目负责人雷强告诉记者,这批是陕西光伏产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全省第一个太阳能发电项目,一期工程装机10兆瓦,今年9月份全面铺开,明年6月份开始发电。
目前,在陕西像这样的光伏产业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陕西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正逐渐形成以“需求拉动市场、市场带动应用、应用促进产业”的良好态势。但雷强告诉记者,作为市场末端的光伏发电,目前仍面临诸如多晶硅原料供给不足、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发电上网成本较高等亟待突破的问题。
对此,业内专家呼吁,政府出台政策积极推进光伏发电系统推广,进一步培育国内市场;并通过技术进步和扩大应用高新技术的规模,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不过,即便发电上网成本较高,很多公司现在赔本也要做。因为大家都看到,随着研发成果的不断应用,上游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光伏发电的成本将越来越低;加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上也能获得大力扶植。光伏产业仍是前景无限,需要抢占市场。”雷强说。 这个东西目前带动多晶硅的市场 几年后就要有出局的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