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
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从互联网泡沫破裂,看今天 AI 热潮的未来https://www.dapenti.com:99/dapenti/f4f85ca7/3c0d4dc5.jpg
本周是纳斯达克指数达到顶峰 25 周年,历史教训或能照亮 AI 投资之路
25年前的这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达到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巅峰,五年内飙升超过500%。随后,这场泡沫的破裂迅速而残酷。
无数普通投资者被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所吸引,却损失惨重,经济也陷入困境。曾风光无限的公司,如Pets.com、TheGlobe.com以及Webvan等纷纷破产。
今天,当AI热潮席卷全球时,很多投资者担心同样的历史可能会重演。然而,即使AI真的是一场新的泡沫——尽管这个结论还无法确定——当年互联网泡沫的历史教训仍然值得深思:
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
投资者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现在很多AI公司估值动辄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其中一些甚至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投资者却依然不惜重金,纷纷涌向这些公司,希望通过大量投资兴建AI数据中心,以及购买昂贵的AI芯片,来押注未来。
但是,回顾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人们发现:大量资本疯狂投入革命性的技术,最终可能带来极大的长期回报。如今,全球最有价值的前七家公司中,有六家都是互联网泡沫时期诞生或壮大的科技巨头。
换句话说,那场互联网泡沫是一种所谓的「良性泡沫」,它推动了革命性技术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对的则是「恶性泡沫」,例如曾经炒作过的郁金香球茎、玩具「豆豆娃」或亚利桑那沙漠中的空置房屋,这些资产本身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的生产力。
创新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指出:
「想要成为激进的创新者非常困难,他们必须让供应商、员工、投资者都相信一个尚不存在的未来,最终才能开创出新世界。」
在这种狂热的追逐中,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理念并搭建基础设施。尽管许多公司最终失败,但他们的尝试却为未来打下了基础。2000年建设的大量光纤网络,就像1900年代的电网、1800年代的铁路和1700年代的运河一样。每次大繁荣之后都有剧烈衰退,但基础设施依旧存在,并催生了新一代产业。
如今的AI公司也在进行巨大的资本投资,尤其是大量购买英伟达(Nvidia)生产的专用芯片GPU。今天的英伟达已成长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之一,市值高达2.7万亿美元。
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庞大的投资究竟能否像当年的互联网那样真正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AI究竟会成为一种良性泡沫,还是昙花一现?
目前还难以给出明确答案,但AI领域已有明显的实际进展。如今的搜索引擎变得更加智能;AI机器人已经能写代码、撰写求职信,甚至帮你订机票、报税、安排会议。未来,这类智能助理的普及有望显著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AI公司都能成功。如今,已有一些AI初创公司开始崩溃。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资人戴维·卡恩(David Cahn)就指出,目前很多AI公司面临巨大的收入缺口,可能无法支撑庞大的数据中心开销,未来可能会迎来一波淘汰潮。不过他依然乐观,认为AI技术最终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
如何区分「良性泡沫」与「恶性泡沫」呢?曾研究多个泡沫时代的华平投资集团前副主席比尔·简维(Bill Janeway)表示,这要看投资的对象本身是否有实际价值。
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人们盲目投资于难以负担的房地产,最终引发全球金融体系崩溃。相较之下,特斯拉(Tesla)尽管很多人认为股价虚高,但公司正在利用资本大量研发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自动驾驶技术,甚至是以AI驱动的机器人。
https://www.dapenti.com:99/dapenti/0b60e8a9/bae47c9a.jpg
许多被过度炒作的AI公司可能最终破产,但它们的某些出色创意可能会被后来者继承并发扬光大。
例如,1994年一家名为General Magic的公司曾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机,但当时环境根本不成熟——没有数字网络,也没有丰富的互联网内容,手机必须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上网。结果它的产品销量惨淡,公司于2002年倒闭。
但General Magic的创始人马克·波拉特(Marc Porat)所设想的数字触屏手机概念,后来被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实现了。当时移动网络、互联网、触摸屏和存储技术都已成熟。
而参与General Magic研发的工程师后来都在行业取得成功: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主导研发了苹果的iPod与iPhone;安迪·鲁宾(Andy Rubin)则创办了全球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
今天,大量资金正涌入AI领域,人们再次感受到一场泡沫的迹象。无论这场泡沫真假,佩雷斯预计AI将如电力取代蒸汽机一样,再一次彻底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General Magic当年还有一个超前但未完成的创意:能帮人们完成任务的AI助理。这个项目的工程师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如今已成为苹果公司的AI负责人。
## AI 狂潮:泡沫与革命的辩证法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但从不重复同一首诗歌。25 年前互联网泡沫的教训与当下 AI 狂潮的对照,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的永恒博弈。在这场看似轮回的资本狂欢中,三个核心命题正叩击着时代的门扉。
一、技术革命的"炼金术"
互联网泡沫的遗产早已渗透进现代社会的毛细血管。亚马逊从在线书店蜕变为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巨兽,谷歌将搜索行为转化为数据炼金术,这些幸存者验证了泡沫中蕴含的进化逻辑:资本市场用试错堆叠出技术演化的阶梯。当年被嘲笑为"烧钱机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如今支撑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脊柱。
当下 AI 狂热的资本图谱呈现出更复杂的结构。英伟达 GPU 集群正在全球编织算力网络,OpenAI 的 GPT-4 已具备通过图灵测试的对话能力,Stable Diffusion 让艺术创作民主化。与互联网初期不同,AI 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跃迁周期被压缩了十倍,这既加速了价值创造,也放大了投机风险。
二、生产力革命的"双螺旋"
生成式 AI 正在重构知识工作的底层逻辑。波士顿咨询的研究显示,使用 GPT-4 的咨询顾问工作效率提升 25%,错误率降低 40%。医疗 AI 系统在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已超越人类医生,制造业中数字孪生技术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60%。这些数据揭示着 AI 不亚于蒸汽机的生产力革命潜能。
但泡沫的阴影如影随形。当前全球 AI 初创企业平均估值达到营收的 50 倍,远超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的 20 倍。算力军备竞赛导致英伟达 H100 芯片在黑市溢价 300%,这种资源错配可能透支技术革命的动能。正如 2000 年光纤过剩导致行业寒冬,今天的 GPU 过剩危机正在酝酿。
三、文明跃迁的"渡劫之路"
技术创新需要穿越"死亡之谷"的勇气。互联网泡沫时期,每个失败的电商平台都为亚马逊铺就了道路;今天每座倒闭的 AI 实验室,都在训练数据的汪洋中留下航标。当 Anthropic 耗费 1 亿美元训练 Claude 3 时,其产生的失败经验比成功模型更具进化价值。
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往往超前于技术成熟曲线。元宇宙概念在 2021 年吸引 1200 亿美元投资后迅速退潮,警示着 AI 热潮可能面临的回调风险。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改变人类文明的技术从不会被泡沫淹没——铁路狂潮留下交通网络,电力泡沫点亮现代城市,互联网泡沫编织出数字神经网络。今天每片 GPU 的轰鸣,都在为智能文明奠基。
站在技术史的长河中回望,我们会发现:所有伟大的革新都需经历资本的淬火。AI 狂潮终将退去,但海平面上升后,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岛屿必将浮出水面。正如凯文·凯利所言:"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当泡沫的彩虹消散时,我们或将看见一个算力如水、智能如电的新纪元。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1110_549:} 200 {:1110_550:} 200 200 200{:1110_55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