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55|回复: 5
收起左侧

【故事】踵事增华 踔厉奋发 ——上海石化大型纪录片《时代强音》第四篇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敲开了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门的一边,是积万世之力意欲冲天而起的年轻中国,另一边,是历经风浪、经验成熟的国际市场。站在全球产业链的高度,中国的石化产业此刻已经望见了全新的未来,但阻于前方的,尚有关山万重。
戎光道: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高速增长,迎来了石油化工的一个大发展。当时,国内的石油化工产品,自己只能生产一半,另一半要靠进口。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级的大企业,只有做强做大,才有机会同国际巨头较量一番。这对已经走出第一步的“甲A冠军”上海石化来说,在全球石化市场上打好“世界杯”成为最迫切的愿望。虽然此时,上海石化的资金问题已经通过上市解决,但想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就只能在提高装备及技术国产化率、提升管理效能和优化产业结构上动脑筋。
陆益平:陈锦华同志以前一直在我面前提,怎么搞国产化。“老外”不会把最好的东西卖给我们,只有靠我们自己才有可能。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戎光道:很尖端的东西,“老外”不会卖给我们,因为他要保持自己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还有一些高精尖产品,比如碳纤维,国防上要用,航空航天等很尖端的地方也要用。
张志良:乙烯装置第一步改造是提升到40万吨。当时,燕山石化已经在改造了,扬子石化也在改造。上海石化不能落后,我们也在动脑筋,要改到70万吨。扬子石化改造的时候,压缩机全部进口,但上海石化的思路跟他们有点不一样。
科学有国界,技术从来就是堡垒的代名词。想要不受制于人,只能走国产化道路,只能靠自己摸索。这是上海石化自成立以来便始终奉行的发展理念。但国产化的道路异常崎岖,反复求证的过程更如同漫漫长夜,令人无比煎熬。
戎光道:国产化当然很好,大家都想这么做。但是国产化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要承担很多风险,因为国内的技术可能是首次使用,到底成熟不成熟,能不能产出效益,都有待检验。
张志良:开始的时候,中国石化总公司对我们也持疑议的态度,有一位领导在总公司的电梯里碰到我,就这么跟我说:“你们胆子太大了!谁定的谁负责。”
陆益平:当然在最后,中国石化、上海石化鼓足勇气,敢于试国产化装置,所以在四期工程里,裂解气的压缩机,丙烯的压缩机、透屏,还有冷箱,都是首次使用国产装备。
四期工程现场总指挥张志良,人称“拼命三郎”,却并非徒有大胆。在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下,他重金聘请了日本一位即将退休的压缩机专家为技术顾问,直接驻扎在生产方沈阳鼓风机厂,帮助他们审查压缩机的设计。
张志良:平山先生各方面的技术水平非常高,也非常认真,所以请他来把关,到沈阳鼓风机厂,帮助他们审查压缩机的设计,包括一些重要的质量检查。
裂解气压缩机,石化工业系统的“心脏”。对于沈阳鼓风机厂来说,虽然和上海石化的这次密切合作,只用了11个月,却创造了中国大型裂解气压缩机制造的奇迹。设备和技术国产化瓶颈问题的顺利解决,石化工业的心脏砰砰搏动,带着宏阔的声响和动能,为亟待突破的国内工业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几代石化人追求国产化的理想,终于在四期工程中圆满实现了。
张志良:陈锦华到上海石化四期工程建设现场视察,特地到压缩机上面看一看。厂房楼梯非常陡,非常高,他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年纪那么大,还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看了之后非常高兴。
陆益平:我国工业的前进步骤是一步步向前发展,既要很认真地对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大胆去做,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30周年厂庆之际,四期工程如期投产,新建的30万吨乙烯、全球首套25万吨双峰聚乙烯以及聚丙烯的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7.27%、81.5%和86%,而首次采用国产化工艺的20万吨聚丙烯规模也达到了世界级,腈纶总产能跻身世界前三。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人们很快就发现,不断扩大的产能又逐步暴露了燃料动力结构、原油加工及配套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上海石化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上海石化的市场竞争力。
戎光道:石油化工是一个产出原料的行业,企业要靠规模效应,特别是上游,更要靠规模,没有规模就不可能把成本降下来;有了规模后可以把各种固定费用、成本摊薄,实现降成本。所以,上海石化五期工程、六期工程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规模。
五期工程涉及炼油、化工、公用工程以及高性能纤维的布局调整,投资近80亿,旨在全面优化资源配置,而所有优化的核心都围绕“低成本战略”展开。这一次,上海石化在管理上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陆益平:建设四期工程、五期工程就是要在协调整个资源配置过程中,把该吃尽的原料吃尽吃光,实现效益的提升。同时进行综合平衡,使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戎光道:我们说的优化就是原材料的优化,把原材料放到最恰当的位置,才能产出最好的效益。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比如哪个产品好,哪个原材料成本低,据此不断地进行优化。所以越往后,对优化的要求也越高。应该说,优化使管理上了一个台阶,提升了一个等级。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国际巨头纷纷抛来橄榄枝,意欲通过合作进入中国巨大的市场。而国际资本也带着自己的传统和理念,两种制度和文化的联姻,一定不会如想象中那样融洽。
刘训峰:2000年前后,人们当时对加入WTO后引进外资、进行合资,甚至包括加入WTO这事本身,都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加入WTO以后,对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冲击会很大,当时称其为 “引狼入室”,意思是引进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刘训峰:但是一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已是必然趋势,与其让这些巨头和别人合资合作,不如我们主动和他们合作。我们要能够“与狼共舞”。
2001年10月,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和英国石油公司(BP公司)签下了一份期限为50年的合作协议,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就此宣告成立。这个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之一,让深度参与其中的上海石化不仅感受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力量,更被BP公司成熟的管理理念所吸引。
刘训峰:通过和BP公司合资,它的技术创新给我们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比如当时赛科的定员,我们反复和外方讨论,最后定下来是1180人。1180人是什么概念?劳动生产率是人均1000万,这个水平即便放在今天,仍然是很多先进企业的标杆。通过合资,我们看到了国外大型公司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把劳动生产率提高。
与先进外资企业的比较,让上海石化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看到了同样巨大的成长空间。向先进学,往先进追,成了上海石化最坚定的抉择。
刘训峰:外资的第一概念是安全,有时候宁愿停下来,也要做到安全第一。
陆益平:上海赛科的HSE管理确实非常厉害。有一次我在现场,戴了安全帽,但穿的是一般的鞋子。外方管理人员把我叫出来,并跟翻译说:“陆先生是董事长,首先应当要遵守赛科的HSE规定,他到了这个地方,为什么鞋子没有换?”我记得自己为了这件事,总共检讨了三四次。
世界顶尖跨国公司在管理上的创新和理念实践,进一步打开了上海石化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路。从成立初期以追求产量为主的经验管理,到三地上市后全面市场化的科学管理,随着企业规模连年的成倍增长,技术不断的更新迭代,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的石化人更需要匹配以智慧成长的管理模式。
2003年,上海石化对旗下“三类资产”开始进行改制分流的相关工作。在此之前,原先隶属于各基层单位的137家“三产”企业已通过“关停并转”清理整顿,以及专业化重组的具体措施,改制成17家多种经营的专业公司。它们除了服务上海石化,也对社会提供服务。
王健刚:在完成了整个辅业的改制以后,上海石化又在管理层级上进行改革。首先是专业化重组,从2010年开始,先后对销售、物资供应、财务、统计、质检分析、水务进行重组,明确了公司、二级单位到联合装置的三级管理体制。
宋蔚良:2011年,我们按照中国石化制度改造,编制上海石化的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一套文本支撑多个体系,做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
王健刚:我们对制度的设立也进行了规范,体现在业务流程管理的信息化上。第三个层面就是保障所有制度的执行,设立了完整的考核体系。
在全新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下,上海石化顺利完成了六期工程建设,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迈上了1600万吨的台阶,具备了加工重质化、劣质化原油的能力,为全流程优化和产业升级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杭州湾畔,沐着金山朝阳的石化巨子再度重装上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代代石化人进发的勇气与智慧,正从蓬勃盛开的“金山精神”之花中绚烂绽放,在“能源至净、生活至美”的新时代梦想引领下,向着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的目标迈步进发!
受访人信息
戎光道,上海石化原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陆益平,上海石化原董事长、总经理。
张志良,上海赛科原总经理、党委书记,上海石化原副总经理。
刘训峰,上海华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化原副总经理。
王健刚,上海石化原企业管理部主任。
宋蔚良,上海石化企业管理部专家。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上海石化在入世关键期推动装备国产化的案例,对当前化工行业技术发展有三点启示:

一、突破卡脖子技术需坚持自主创新
1. 核心工艺包(如裂解炉对流段模块化设计)必须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库,避免被Honeywell UOP、Lummus等外企专利壁垒制约
2. 关键动设备(如离心式压缩机)推行"首台套"保险机制,通过工艺包开发商(SEI)、设备商(沈鼓)和用户三方风险共担模式
3. 建立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测试平台,对国产化设备进行虚拟调试(Virtual Commissioning)降低试车风险

二、装置大型化需匹配系统优化
1. 乙烯产能从40→70万吨级改造时,需同步优化急冷油系统(采用双塔流程)和深冷分离(增加膨胀机COP值)
2. 压缩机选型应采用"母型机放大法",通过相似理论修正叶轮直径比(D2/D1=1.2-1.5)确保喘振裕度≥15%
3. 冷箱(板翅式换热器)设计应用夹点技术(Pinch Technology)优化-165℃级联制冷系统

三、技术转化需构建创新生态
1. 建立"工艺包+工程公司+设备商"的IPMT(集成项目组)模式,实现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装置(Pilot Plant)的快速迭代
2. 关键仪表控制系统(如ESD紧急停车系统)实施国产化替代时,应采用安全仪表完整性等级(SIL)认证体系
3. 组建跨企业联合体(如碳纤维产业联盟),共享APC先进控制模型库和催化剂寿命预测算法

当前在推进PDH丙烷脱氢装置国产化进程中,可借鉴上海石化经验:沈阳鼓风机集团的离心式压缩机已实现120万吨级乙烯装置配套,通过叶轮三元流设计(全三维黏流分析)使等熵效率达87%;杭氧股份的冷箱采用真空钎焊工艺,使换热单元温差控制在3℃以内。建议建立国产化装备数据库(含故障模式FMEA分析),形成行业共享的可靠性数据包(RDB)。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学习一下。
[发帖际遇]: wanderer1997 捡到一块切糕,卖给了小马,赚了 6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1110_549:}
[发帖际遇]: Frank_2013 成功加入五毛党,回帖一个奖励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断弦说书人 成功加入五毛党,回帖一个奖励 5 个 韶华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4-2 04:02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