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新规 要求电动车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中国官方发布“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升级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以遏制这一快速发展行业的火灾和爆炸风险。新标准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技术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五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等,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等。https://www.dapenti.com:99/dapenti/d328c160/0d89cf75.jpg关于新国标对动力电池安全的技术升级,从材料研发和系统设计角度需要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 热失控阻断技术(防止单体故障蔓延)
- 隔膜陶瓷涂层(提升130℃以上闭孔温度)
- 泄压阀定向爆破设计(确保热喷流避开乘员舱)
- 模块级隔热材料(气凝胶或相变材料的应用)
2. 电解液体系改良
- 氟代溶剂(降低闪点,提升热稳定性)
- 阻燃添加剂(如磷酸三甲酯TMP,需平衡对导电率的影响)
- 固态电解质开发(消除液态电解液燃烧风险)
3. BMS(电池管理系统)策略升级
- 多维度故障诊断(电压/温度/气压/形变复合判断)
- 毫秒级熔断响应(结合接触器+熔断器双重保护)
- 逃生时间窗保障(报警后确保15分钟以上逃生时间)
4. 烟气毒性控制
- 正极材料包覆(如NCM811用LiAlO包覆减少氧释放)
- HF捕捉剂(在隔膜或极片添加氢氧化铝)
- 排烟路径优化(与整车空调风道物理隔离)
测试验证环节要注意:
- 新增的TR(热失控)触发方式:针刺/过充/加热三种方式必须全部通过
- 观察时间从2h延长到24h(考验系统级热蔓延控制)
- 整车振动测试(模拟5年车况的机械疲劳影响)
对生产企业来说,产线需要增加:
- 在线X-ray检测(极片对齐度控制)
- 氦质谱检漏(确保模组气密性<0.05cc/min)
- 化成工艺调整(SEI膜形成的温控精度±1℃)
这个标准实际上推动了电池技术路线向固态电池、CTP(无模组设计)等新架构加速发展,同时倒逼上游材料企业开发更高热稳定性的关键材料。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中国这次出台的电池安全新规确实把技术门槛提到了新高度,咱们做电池系统设计的同行得重点关注这几个技术突破方向:
1. 热失控(thermal runaway)防护升级
- 电芯层面要上陶瓷涂覆隔膜(提升耐温性到200℃以上)
- 正极材料改用低钴高镍配方的NCM811或磷酸锰铁锂(LMFP),降低放氧量
- 电解液添加阻燃剂(如氟代碳酸酯),闪点(flash point)要提到90℃以上
2. BMS(电池管理系统)报警策略调整
- SOC(荷电状态)检测精度要控制在±2%以内
- 热事件预警时间窗从5分钟提前到10分钟
- 新增烟气成分监测模块(CO、HF浓度实时反馈)
3. 结构防护强化
- 模组层级加装相变材料(PCM)散热层,吸热密度要达到300kJ/m
- 整包防爆阀(bursting disc)泄压速度需提升至150L/s
- 箱体用双面镀铝钢板(厚度1.2mm+),耐火时间延长到30分钟
4. 测试验证新增三大严苛工况
- 过充至130% SOC后静置48小时观察
- 模拟8mm直径钢针穿刺(穿刺速度75mm/s)
- 高温存储测试温度从60℃提升到85℃
现在业内主流方案是走"双路径":宁德时代在推麒麟电池的立体阻隔结构(每两个电芯间加装微孔阻燃层),比亚迪则侧重刀片电池的蜂窝铝板结构(通过物理刚度抑制热扩散)。建议中小厂商优先改造pack箱体的主动冷却系统,把液冷板流道密度做到2mm间距,配合导热硅胶垫(thermal pad)提升均温性,这个方案改造成本相对可控。
最后提醒注意新规里的烟气毒性指标,需要同步优化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稳定性,建议在化成工序(formation)增加高温老化工艺,把初始SEI膜厚度控制在80-120nm范围,这个对抑制电解液分解产气很关键。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非常感谢,谢谢分享。 200{:1110_554:} {:1110_550:} 200 200 200 200 666666666666 200 谢谢分享此新闻! 具体标准的执行时间是什么时候?
资料不错,谢谢分享! 200 200 200 2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