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身后事”:屏蔽.com不只是个传说?
http://www.cnemag.com.cn/uploadfiles/fenxplun/newsfx/1269145920867_0.jpg焦虑、不安和等待正在转化为愤怒、声泪和控诉。3月17日,Google中国多家代理商联名写信向Google中国领导人刘允“讨说法”,两个多月以来的忐忑不安、焦虑万分,业务直线下滑,员工不停地离职,已经让他们接近崩溃的边缘。
“我们再也无法等待下去了!”这些代理商在没有得到Google给出补偿方案的前提下,一致表态,“我们理解Google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不能理解,直至今天,Google与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沟通和关于未来解决方案的谈判,我们需要负责任的Google认真看待我们过去几年付出的血汗,对我们有一个合理的交代、合理的解决方案。否则,我们只能代表数以万计的客户、员工和投资人,寻求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媒体的进一步帮助。”你似乎可以把这封信看做是27家代理商向Google发布的最后通谍。但背后更深藏着这家年轻的公司在商业与值价观上两相较力的左右为难。
急剧下降的业务和愤怒的等待
“作为Google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从1月份开始,我们就着手做(退出)预案了,其中一些与Google的相关活动我们会在3月底结束掉。据我所知,其他合作伙伴也都有思想准备。”李新(化名)是Google在中国的一个合作伙伴,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抱怨,“大家都不知道Google具体什么时候会撤,也得不到具体的善后方案,只有等待。”
不过,庆幸的是,李新的公司只有一小块业务在与Google合作,如果停掉影响并不大,“但Google的那些代理商就不同了,其中有些公司只做Google的业务,对他们来说,Google如果退出中国,公司根本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正如李新所说,Google一直没有给出善后的方案。
Google代理商在信中迫切需要得到Google在三方面的答复:
一是对于客户,希望Google公司明确会在多长时间之内、以什么形式退还已经存入Google账户的款项。此前,他们都是采用预存款的方式获得Google的广告服务。
二是对于产业链上涉及的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Google如何做出赔偿。
三是对于这些处境危险的公司的善后问题,“全国Google代理商,目前对于Google的业务都尚处于投入期,还未得到合理的回报。Google如果退出中国,那么,我们大多将面临破产、倒闭,之前在Google的要求下,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无比的艰辛,Google如何对代理商进行补偿?”
Google中国发言人王锦红称:“我们已经收到邮件,正在看这件事。”
与这些代理商一样焦急的是更多数的广告代理公司,他们的客户受到Google退出消息的影响纷纷停止了往Google投放广告的行动,“更可怕的是未来,如果只有百度一家独大,市场形成了天然垄断,客户和广告公司就完全丧失了议价能力。”一位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说。
虽然Google没有给出明确的退出时间,但按照中国监管部门对ICP牌照的审查要求,3月31日如果Google没有在中国年审协议上签字,也就意味着它将“离开”中国。
“被退出”,仅仅关闭的是.CN?
“结果可能不是主动关掉.cn,而是Google不再对.cn的内容进行审查,中国的监管部门停止.cn的运营。从这个角度来看,Google是‘被退出’中国市场。”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回答一位记者关于Google计划停止过滤搜索结果的问题时说,Google这样做将是不负责任的,并警告说如果Google违反了中国的规定,它将必须承担相应后果。
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关闭了.cn,Google的其他业务还能正常运作吗?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Google在中国目前有两家工商注册公司:一家是Google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20万美元,属于外国法人独资,经营范围包括:设计、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制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及硬件租赁;计算机系统集成;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测试、上述技术培训;销售自产产品。
另一家是北京谷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200万元,属中外合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提供在线信息检索与采集服务,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通过Google.cn或其他登记域名发布互联网广告;设计、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包括互联网搜索相关的软、硬件和基础设施系统;制作计算机软件;销售自产产品;转让自行开发的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
根据中国有关政策的规定,为Google获取ICP运营牌照的应该是北京谷翔这家合资公司,这一点从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也可以看得清楚。北京谷翔主要负责网站的运营以及广告销售,而Google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则侧重在技术的研发。如果关闭.cn,北京谷翔这家合资公司去留将是最大的悬念。
此外,.cn关闭之后,.com的命运依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按照Google的理想设计,Google.com保持运营,接受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但网络不会很稳定,应用不会很顺畅,基本上等于2005年以前的水平。而Google的市场份额和广告收入则温和下降,.com的销售继续,与新浪、迅雷的搜索合作继续,与巨鲸音乐搜索合作继续,与中国移动的手机合作继续,研发机构保留。这也是影响最小的一种状态。
“但这只是Google的理想而已,如果Google坚持自己的价值观,.com网站也不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查,中国的相关部门一样可以屏蔽.com,这样对于Google在中国的发展就是致命伤。”另一位中国互联网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Google实行全境屏蔽,也并非不可能。”
虽然,目前一切焦点都指向.cn,但最终退出影响波及面仍很难预料。
本报实习记者朱行远对本文亦有贡献
年轻的公司与硬邦邦的价值观
表面看上去跌宕起伏,其实背后只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Google总部的态度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它的态度只取决于两位创始人。在这个决策过程中,谷歌中国公司始终没有话语权。”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在Google,两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即使这是一家公开的上市公司。佩奇和布林拥有超级投票权的B级股份,其相当于A级股份投票权效力的10倍。两人在公司股票上市前要求投资人不要买他们的股票,除非能认同他们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事风格。佩奇甚至说:“你买Google股票就是在我们俩身上下注。”
现在回过头来看,事实并不复杂:矛盾的双方是Google的两位创始人和中国互联网的监管部门。矛盾的焦点是Google两位创始人坚持的价值观和中国的监管方式。“你仔细看一下所有Google两位创始人的公开表态,他们所坚持的价值观从来没改变过;而中国政府部门的公开表态,有关监管的立场也从来没有改变。”
Google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其所坚持的“不作恶”的价值观,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公司的商业利益,乃至合作伙伴的利益。“我们不可以理解,Google在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时,为什么会用这么硬邦邦的方式。原本以为Google会找到变通的方式,但现在看上去退出似乎已成定局。”记者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不是被Google的价值观震撼了,而是对Google坚持价值观的生硬做法雷到了。
这个在Google还是一家非常稚嫩的公司时树立的价值观,对于商业公司来讲,无异于自杀式的坚持。
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人之一约翰巴特尔曾在自己的著作里写到这样一段话: 2001年,坐在一家规模不大、正处于上升期公司的会议室里定义什么是“恶”,看起来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如果那些早期的员工们认识到将这句话作为座佑铭为Google设置了多么高标准的话,他们也许会重新考虑是否要拥护这个说法。如果用来作为一个公司内部行业的道德规范,不作恶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操。然而,当你经营的事业被认为是全球人类知识和商业的仲裁者的时候,坚持这样一个行为准则就变得极端难以操作。更不用说,它带有妄自尊大的意味。
Google在中国遇到的情况不是个案。Google副总法律顾问黄安娜(Nicole Wong)在前不久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对国会议员说,过去几年中已有25个外国政府对该公司的服务设置障碍,她敦促国会议员向其他国家施压,以使这些国家停止对网络内容审查。
一家年轻的商业公司,一个硬邦邦的价值观,一个看似简单的逻辑,身后却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