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没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
“中国已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没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德国某大学校长在中国讲学时,曾扔下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在中国工程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动。因为这句话正点中了中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软肋——一边是工程类在校生已超过400万人,堪称世界第一的工程教育规模;另一边是企业招到合格的工程师越来越难。正是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教育部从去年6月份开始在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要用10年时间打造一批适应各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一批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试点。但要培养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这个“卓越计划”还需要进行许多突破。
东莞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图为该学院学生在东莞的一家化工企业参观实习。 (袁妙兰 摄)
这就是10月23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们热议的事情。
企业感叹合适的工程人才难找
化工企业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源于新世纪以来我国石化行业的高速发展。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熊传勤介绍,我国石化行业近十几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产值平均年增幅达21.5%,今年石化总产值更有望突破10万亿元。
“我国已经堪称石化大国,但要由石化大国向强国转变,就必须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效益,迫切需要卓越的工程师人才。”上海华谊集团副总裁黄德亨说。
“工程人才难求、工程英才难求、工程领军人物更难求,这一现象在当前化工行业中很突出。”中国石化扬子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侯平感慨说,“我们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也需要很多工程人才,但那时感觉符合要求的工程大学生还比较好找。而近几年在做项目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工程人员和工程团队来管项目要难得多。”
石化行业无工程人才可用,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不够吗?实则不然。我国工程学科的学生培养规模已经大得惊人。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介绍,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在校生中本科生达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我国不仅每年工程学科本科以上毕业生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
“370万名工程本科在校生,比德国工程师总量还要多。”尤侯平说。
如此庞大的工程师“后备役”,为什么企业还招不到合适的工程人才呢?
高校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这是国内当前工程师培养中最大的问题。
“化工项目工艺特点决定了工程师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但是高校中普遍缺乏团队精神的培养环节。”尤侯平分析说。
美国雅保化工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胡效东则认为中国当前的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绿色意识。“目前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中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解决产品或技术供应问题,市场需要什么工程师就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很少培养工程师的节约意识。”
图为今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4家企业签约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 (曹阳 摄)
在这些隐性素质之外,企业还对工程师提出了持续的学习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一些共性要求。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不足。
“工程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完全是靠设备、项目堆出来的,但现在的工程毕业生恰恰在这方面存在欠缺。”黄德亨表示,国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工程实践时间短的问题,一般在企业一线实践仅1个多月,而且不能动手操作,相关实践经历几乎为零。
教育部决定从打造“摇篮”做起
而“卓越计划”似乎给化工企业带来了希望,也给高校带来了危机感。
该计划目的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从5 个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二是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1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四是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
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计划”以来,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的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被列入首批“卓越计划”。
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多个工程专业进入了首批试点。该校校长助理、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宋恭华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上进行改进。据他介绍,在实施“卓越计划”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企业、行业协会、校友中的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和学科专业教授共同组成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尤其强化了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在这个教学委员会里的分量,委员会在充分分析行业要求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对于一些制药工艺学、中药制药工程等与企业联系紧密的课程,通过校企联合编写教学大纲把握方向,让药企专家主讲。
“在师资队伍上,鉴于我们的教师很少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现实,我们派了一些青年教师到制药企业做研发和管理工作,还与国外一些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同时还补充了一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来充实队伍。”宋恭华说。
天津大学不仅在教学中增加了人文社科类和涉及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反映企业要求的课程,而且通过改革学生考核模式来培养企业要求的能力。据该校教务处处长张凤宝介绍,他们把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7个同学,设1个组长,副组长则轮流坐庄。每组每周要有1次讨论和总结,每个同学汇报该周内的工作,其他同学打分,这作为平时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20%。“这种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张凤宝说。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则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上下了大功夫。该校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宋永吉说:“我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有5个实践阶段,分别为化工导论参观实习、社会实习、工程认识实习、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每年都有实践,保证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毕业时的实践时间超过1年。”
虽然“卓越计划”仅仅实施了1年,但不少高校和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变化。
“今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转专业时,首次扭转了历年净输出大于净输入的局面。”一位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企业甚至表示愿意花钱把合适的人送到国外的制药企业中去实训。”宋恭华兴奋地说。
宋永吉告诉记者,他们开设的初级工程设计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高于其它专业。今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的学生数比去年增加1倍,首次在120多所院校中拿了全国一等奖。
中国石化扬子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工业大学已经在联合培养学生上展开合作。据尤侯平介绍,他们已经和南工大签订了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协议,并抽调出多名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目前他们正在考虑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具体方案。
政府支持 校企合作才能“卓越”
高校和企业代表还就如何让“卓越计划”的实施更具成效提出了建议。
宋恭华认为,探索建立鼓励企业参与工程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尤其重要。“出于实习安全风险、人力和经济投入的考虑,很多企业在参与‘卓越计划’时还很被动。比如学生安全问题,这应该是国家层面上要有所考虑的。一方面给‘卓越计划’的学生购买专门保险,另一方面对接收‘卓越计划’学生实践的企业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同时对企业专家参与培养也提供政策支持,这样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学生的一线实践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在当前条件下国家可以出资建立中试规模的实习基地。”张凤宝建议,国家应该选择合适的产品,构建一套集典型化工单元过程为一体、配备比较先进自动控制系统的中试装置。该装置要专门用于生产实习教学,并对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开放。“该装置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国家投入,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安全、环保、现场指导),学生在该基地实习时可以进行安装、开停车、生产运行等活动,并了解工艺原理,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方案,这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
有学校代表建议,借鉴西方的做法为工程学生实习立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学校、企业等相关方在保障学生实习中的责任,这才能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扎实提高。
此外,让“卓越计划”落实到位,还需对现有高校的考核模式和大学生考核模式作出调整。张凤宝认为:“如果对高校和教师的考核标准仍然是科研和获奖情况,学校和老师很难真正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即使想做也会被考核体系掣肘。只有对高校评价体系、工程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工程学生的考核体系作出必要调整,才能让‘卓越计划’的实施不打折扣。”
一个老工程师 工作几十年 都没评上先进,就因为到党校 培训了一年,回来就评上先进了。这就卓越了? 在中国考工程师为了更多的是自保或者说是让自己站的住脚跟,但是现在的工资体系能让多少优秀的工程师心甘情愿地留在中国,更别说还带有党派分歧的了 中国国情,在这样玩下去,啥都没戏 卓越工程师班出发点是好的,简单说一下,华理化工学院学院选拔化学工程与工艺各班优秀学生,给配备了一批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授教学导学,时常会组织一些学习及科研方面交流活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也多了,提高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实行淘汰制度,班级成员并不固定,压力与动力齐飞,危险共机遇一色!至于成效可能短时间不会很明显,因为从2010级学生开始,相信这样的的培养模式能为国家带来更多工程技术人才! CacaoPie 发表于 2011-11-19 10: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卓越工程师班出发点是好的,简单说一下,华理化工学院学院选拔化学工程与工艺各班优秀学生,给配备了一批优 ...
官僚作风不可取
很赞同你的观点!!!!!!!!!!!! 北化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也是很不错的,希望北化能重振雄风! 化工人员莫沾染官僚气息。。 无欲则刚,有容奶大,物欲横流,难免上钩。 中国不缺工程师,缺乏的是培养机制,和培养环境 怎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的果实!没用的计划!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市场经济是有力的风向标 表示没听说 卓越计划汗颜 楼主发贴辛苦了,谢谢楼主分享!我觉得马后炮化工论坛是注册对了! 这个社会太浮躁了,节奏太快,诱惑太多,太容易迷失自己 感觉这个问题解决需要在实业上多下功夫。产业结构彻底升级了,社会提供大量的工程岗位的时候,工程人才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来。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国家有政策,还需要时间。更需要环境
大环境不具备大批量产生高素质的工程师,仅仅靠几个高校就能提高?好像不太可能吧! 唉 我这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生悲催的做着生产前途命运 谈不上啊 现在是没房没车 比民工的生活质量还差!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