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国际化课程初见成效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化课程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在国内大学,听几堂外教课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200多名国际学科排名前100名之内的教授、专家,同时“空降”一所大学为本科生授课,对于在校上小学期课程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日前,北京化工大学在55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首届“北化国际系列论坛”。论坛由1个校庆主论坛及10个特色主题分论坛组成,共邀请了200多名海外知名专家参加;同期利用海外专家来访,围绕论坛主题和学科专业组织了40余门小学期课程,以及多场学生讲座。
据悉,每个分论坛至少提供了一门国际化课程,每门国际化课程平均邀请了2~5名专家授课。40余门课程总投入60万余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表示,在课程设计上,国际化课程性质定为通识教育课程,涵盖学校理工、经管、文法所有专业的知识领域,将特色教学与国际化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聆听到课程的国际前沿知识和动态发展趋势。
“之所以将国际化课程放在小学期开设,一方面希望利用国外教授的暑期空档,把国外学科前沿知识带进国内课堂,拓展本科生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小学期的连续性也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延续性。”谭天伟说。
走进生物技术大实验理论课堂,意大利国家科学研究院弗朗西斯科·赛贡多(Francesco Secundo)博士以牛仔裤为例子,为2010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讲叙了纺织染色过程中酶的作用。赛贡多是应北化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云教授课题组邀请来校授课的国际知名酶学专家,主要从事酶分离纯化、酶学特性及其应用。
生物技术大三学生李晏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以往酶知识存在于生物化学课程的部分章节,如今以专题方式、分20个学时接触酶工程前沿知识,让同学们耳目一新,了解更加透彻。
课程设计每一节课45分钟,PPT讲解35分钟,10分钟交流讨论。让同班学生许端彬印象最深的是,赛贡多治学严谨、不轻易下结论。此外,该课程还开设了实验课,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运用。
事实上,由于中外课堂的差异、学生英文水平不一,对于赛贡多而言,给中国学生授课,语言交流是一项挑战。然而,从第一堂课的“不知所措”,到第二堂课的“慢慢适应”,直至最后一堂课赛时,赛贡多竟“有些舍不得离开中国课堂”。
然而,这并不是一次“后会无期”的授课。据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广青介绍,同样性质的国际论坛,分大小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届时,还将进一步精选海外师资,优化小学期课程。
“国际论坛和国际化课程受益的不只有学生,也为教师提供了参加论坛以及与海外专家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了学科前沿创新能力。”谭天伟表示,未来北化还将加强与海外高校的校际合作,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在北化建立实验室,争取把国际化的管理机制引入校园。
我是专门来抢沙发的。 板凳就留给我把 路过看看,不错 不怎么光荣,关键有马蹄金,全英文的化工原理我也听过,表示基本听不懂。 表示英文听不懂。 母校的事儿,顶一个{:1106_362:} 北京化工大学,我老婆的母校!顶一下! 这个课程设计有创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国外大学的教学实际,也有最新技术进展的介绍,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鼓励一下! 好好整吧,还是有意义的。 提供了参加论坛以及与海外专家交流的机会
麻烦问一下,初见成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请大牛上了课,也没有这么快吧!求解释{:1106_36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