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梦重点在年轻人-何其准确
住房梦重点在年轻人
由于大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导致机会集中,使得大学毕业生和就业者对大城市无限向往,他们对住房的需求依然是刚性的。
不少年轻人为了能够在大城市中拥有住房,刚刚大学毕业,就背上一身债……
■本报记者 王剑
在中国人的梦想中,住房梦居于首位。然而,这也是最难实现的一个梦想。
近些年,房价是社会怨声最大、最集中的领域。房价高、房租贵,买不起房、租不起宽敞点的房,这是许多人的苦恼之处。
房子给了中国人太多的压力。前不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北京公众(82.8%)和广州公众(82.4%)表示生活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北京因此上榜成为失眠城市。
房价高、压力大是导致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焦虑的主要原因。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曾感慨,“买房、找工作、送孩子上学……‘压力山大’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
与住房梦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80后”的年轻人。一线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一直单身,即便结了婚也不敢要孩子。七拼八凑买了房的人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房贷。房子确实带给人们太多的焦虑。
不少年轻人为了在大城市中能够拥有住房,刚刚大学毕业,就背上一身债,每月的房贷要占去工资的一半以上,明知这种状况将持续几十年也心甘情愿。所以有西方媒体形容“中国人已染上购房癖”。
相比之下,德国人初次购房或建房者的平均年龄是42岁;在美国,52%的首次购房者年龄在31岁;在比利时,许多人都是在35岁之后开始买房。中国人对购房如此痴迷,的确发人深思。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人染上了“购房癖”呢?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丁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首先,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人们的居住条件普遍不好。很多家庭不得不一家几口挤在一间非常小的房子里。表现那个时代中国人生活状况的老电影里,也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一间又乱又拥挤的小房子,既是卧室也是客厅;和邻居共用厕所、自来水龙头;成年的兄弟姐妹分睡一张床的上下层,各自挂上床单、门帘。那时,人们的住房梦想是能有足够大的房子住。1998年,政府对房地产进行制度改革,将民众的住房问题完全市场化。市场化以后,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压抑已久的对房产的需求被激发出来,供需规律发挥作用,虽然供应量越来越大,但是需求更为强劲,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我国货币超发现象使得民众对通胀和房价上涨产生了担忧。一部分人为了避免通胀造成自己的财富缩水,而选择入市购房。另一部分人出于对现在不买房,到时候等房价再次上涨将无力购房的恐惧,而急着入市购房。这也造成了中国人首次购房年龄要小于欧美国家的根本原因。
其次,民众买房是出于给自己当下和未来提供保障。当前中国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有待提高,于是就有专家提出“以房养老”作为辅助保养的解决之道。
第三,高房价的症结在于体制。在国有土地上盖房必须通过政府这只手进行调控:政府征地,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从政府手中买来再盖房,然后面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拿到很高的税费。
具体到大城市而言,丁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这些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导致机会集中,使得大学毕业生和就业者对大城市无限向往,他们对房产的需求依然是刚性的。这也导致了房价居高不下。
前不久,媒体所做的“幸福和房子的关系”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认为“幸福和房子有关系”,这部分人中又有69.9%的认为“房子是幸福家庭所必需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三类群体的住房幸福指标偏低,其中之一就是以“80后”为主的青年人,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新就业的职工、外来非农人口等。他们没有多少积蓄,正值成家立业的关键时期,购房压力最大。他们中的小部分,未来有机会享受到公租房,但租金优惠不多,且多数购房意愿远大于租房,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租房或购房。
丁东认为,对自有住房的渴求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的心理,而不仅仅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诉求。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老百姓无法得到最基本的满足,国家就无法长治久安,无法实现和谐稳定,而其中的重点在于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丁东表示,现在衣食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得到解决,行的问题也在努力解决。住房问题在总量供给上同样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国家、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理顺。
因此,要让房子回归其最基本的属性——居住,不为投资,不为赚钱,只为“居者有其屋”。
每个人都有梦想,所有中国人的梦想组成了一个中国梦。梦想需要大家共同奋斗,同时也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和帮助。社会平等、公正,生活得更有尊严和幸福感,是全体中国人向往的目标和梦想。只有人们的住房梦圆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因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管手里有多少存款,还是处于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意外的焦虑中。 人的愁恼都是因钱而来啊 安居乐业,可是现在房价贵的离谱,两极分化又那么严重,普通家庭买套房子砸锅卖铁交了首付,结果又是如何啊。。。可叹可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