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和有关的诗词
“重阳”两字,来自《易经》。《易经》将奇数定为阳,偶数定为阴,阳数:一、三、五、七、九,尤以「九」字为最大,称之为「极阳」。「九九」则是两个极阳相逢,故称「重九」,亦称「重阳」。阳示「刚」,重阳为「二刚相逢」,刚刚相克,故为「忌日」「厄日」,是很不吉利、凶险的日子。相传,东汉时,有个叫桓景公的人,随道长费长房游学。某日,费道长神情肃穆地告诉桓景公,九月初九,当有灭门之灾,令其速归,并教以禳灾避难之法。桓景公回到家里,立即嘱咐家人连夜缝制绦色锦囊,插上茱萸,至重阳日,合家老少一齐登上最高的山岭,臂缚锦囊,遍插茱萸,饮菊花酒,至夕返家,见家中鸡犬牛羊皆暴毙而亡,方知侥幸地逃过了一劫。「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从此相沿成俗,登高和插茱萸乃禳灾解厄之法。明清皇帝每至重阳,皆亲往万岁山登高,令民间登高之风更盛。秋高气爽,登高望远,养浩然正气,乃莫大快事。「重阳节」后来又名「老人节」,是为了在全社会宣扬尊老、敬老,我们当然要尽情欢度罗!过重阳之习俗,其实早在战国时代已经风行,屈原「远游」诗中便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句。文人墨客在重阳节登高雅集,「引吟载酒,须尽一生之兴」,赏菊赋诗之风,到了唐代尤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重阳节最经典之作。「茱萸插鬓花宜白」(王昌龄),「强插茱萸随众人」(杨衡),「舞鬟摆落茱萸旁」(白居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还有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一个「卷」字,加一个「瘦」字,把重九日赏菊饮酒之情景,全都写活了。鉴湖女侠秋瑾也写过「九日感赋」:「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此词写於一九二九年重阳节,据说初稿与发表时上下阕颠倒,即「一年一度秋风劲」为上阕,「人生易老天难老」为下阕。语调充满乐观色彩,气魄雄奇,用一个「胜」字,来呼应「劲」字,用一个「香」字,歌赞沙场烈士碧血洒黄花之悲壮,把重阳节由传说中的逃灾避厄升华到迎战牺牲的更高境界上。重阳佳节,倍觉思亲,诗友吟哦酬唱,重燃怀旧之心火,骚人步韵推敲,再生复古之情愫,让古典文化发扬光大,亦是一个“中国梦”,聚结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啊!http://meng.horse/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没乐找乐的微博 谢谢楼主的分享 重阳值得纪念的时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