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化工市场低迷 大乙烯遇冷
下游化工市场低迷 大乙烯遇冷2011年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高达99.4%,2012年这一数字陡降至88.7%,创造了近三年中的新低。 2012年10月投产成功的某大乙烯项目,开工不久便遭遇停工,历经数月。事实上,近一两年,这一现象在乙烯装置上并不鲜见。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乙烯生产量为1487万吨,比上年减少2.5%。与此对应的是,生意社乙烯分析师陈玲为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高达99.4%,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但这一数字在2012年跌破90%,降至88.7%,达到近三年历史最低数值。 开工率下降,是否对大乙烯装置经营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在记者向国内大多数大乙烯企业提出采访要求时,也曾遭到部分企业的明确拒绝。“情况不太好”、“时机不太合适”等意味深长的字眼成为企业婉拒采访的理由。有关专家还善意地提醒记者“这个话题比较敏感”,言下之意似有难言之隐。 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开始,大乙烯装置能够保持少亏或收支平衡成为多数企业的目标。 下游化工市场低迷 2012年,全球乙烯产能增速1.7%。而中国乙烯新增产能远高于前述数字,比上年增长6.3%,新增产能140万吨/年,总产能达1709.5万吨/年。在烯烃“十二五”规划中,预计到2015 年我国乙烯产能2700万吨/年。 据媒体报道,2012年全球乙烯消费量已达到1.29亿吨,预计未来5年增速年均4%,相当于需求量每年增长600万吨。按此计算,到2017年乙烯全球消费总量近1.58亿吨,新增需求量约为2900万吨。在需求的另一端,是业内预计同期新增产能高达3400万吨——产能过剩正成为全球面临的问题。 从产业链最下端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事实上,受2008年经济影响,2009年开始,石化行业就面临着世界经济衰退和石化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 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休斯敦IHS世界石化大会上,IHS化学副总裁预测,由于市场需求疲软,而产能还在快速增长,全球乙烯行业营利能力将受到抑制。他特别指出,使用重质原料的高成本乙烯生产商的经营将更加困难。 北京化工研究院一专家认为,去年国内大乙烯生产经营状况堪忧的主因是下游市场需求不旺而致。“对化工产品来说,本来就具有周期性,没有哪个产品能保证可以三五年持续盈利。”该专家分析,“如果企业的装置比较齐全还好一些,反之则可能遇到应对难的问题。” 同时,他也认为,在化工市场开放的环境中,“什么挣钱做什么”的状态造成市场以拼价格为手段的无序竞争。“前些年聚酯行情比较好,最后却做到不挣钱。去年如丁辛醇等非常好的项目,在今年却成为亏损项目。”说起这些,该专家表现出几分惋惜的神情。 采访中记者发现,提到去年大乙烯行业的寒冬季节,企业的声音普遍变得低沉,语气中充满中肯,却不愿过多透露更多细节,多数以“情况不好”等词语回复提问。 其实,作为石化行业的基础原料,2008年以前,乙烯市场一直供不应求,对外依存度维持在50%以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乙烯需求增幅下降。 2012年,化工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主要化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降幅较大,部分化工产品价格达到历史新低。 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年,化工生产企业过多,下游中低端产品集中,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加上监管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乙烯下游中低端产品竞争激烈的情况。 此外,近年来,中东地区聚乙烯等固体化工产品一度对国内市场产生强烈冲击。而聚乙烯产品在中国乙烯下游消费结构中占据60%以上的比例。 与此同时,国内高附加值产品中低端产品占据市场多数,产品技术创新力较弱,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事实上,国内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并没有抵消进口市场的量,因此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依旧存在。”中国石油石化规划院石油化工处工程师赵文明对记者表示。原料的无奈 “下游市场不好,就无法消化上游原料处于高位的价格成本,而恰恰去年原油价格较高,这是造成大乙烯生存困难的原因之一。”赵文明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种局面似乎并不难预料。 中石化年报显示,2012年,国际原油价格宽幅波动,一季度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一度攀升至128美元/桶,二季度从高位大幅下跌到90美元/桶左右,随后油价快速反弹,呈高位区间震荡走势。普式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全年平均为111.6美元/桶,比上年增长0.3%。 这无疑让中国企业加重了成本负担。 目前,我国乙烯使用的原料仍以石脑油为主,其次是轻柴油、加氢尾油等。其中,石脑油占64%、加氢尾油占10%、轻柴油占10%,90%乙烯原料来自炼厂。 环顾全球,目前世界范围内乙烯原料主要来自石脑油、乙烷、页岩气等。其中,中东地区主要由乙烷作为乙烯原料,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主要依赖于经原油加工的重质石脑油,美国等北美国家则主要依靠天然气凝析液(NGL)等。而在上述原料中,按价格高低排序依次是石脑油、页岩气和乙烷。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东就已开始规划布局乙烯石化。2008年时,中东乙烯已扩展到1600多万吨,其中2/3的原料来自乙烷。2009年就有媒体报道,除化工市场需求萎缩外,对国内乙烯企业更大的潜在威胁还有沙特、阿联酋等中东产油国的新增产能释放。这一观点在2012年也得到了印证。 “去年是受中东低成本乙烯产品价格影响较大的一年。”多名企业部门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上述观点,感慨中也有一丝无奈,既不甘心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中沙集团生产部副经理李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综合测算,国内每吨乙烯所需石脑油成本价格在8000元以上,乙烷成本则在3000元左右。国内乙烯成品价格按11000元/吨才能保证不亏损,而中东即便卖到8000元/吨,也比国内乙烯企业净赚几千元。成本优劣势立分高下。 在中国企业,乙烯原料成本几乎占到整个生产成本70%左右,从原料成本上看,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在目前或将来都不占优势。“节能降耗等办法可以对成本进行辅助性减少成本,包括很多企业也在做原料互供等工作,但其自身现有条件有限,依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料问题。”北京化工研究院乙烯研究室主任王国清认为。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论是企业还是专家均一致认为,由于受能源格局制约以及乙烷不利于运输存储等因素,中国不可能像中东国家以乙烷或页岩气作为乙烯主原料。依据现有格局,炼油厂与乙烯厂分布较散,运输费用又为成本增添负担。 王国清为记者举了一个简单例子。“以80万吨乙烯需要240万吨原料为例,每吨原料如增加200元运费,其运输费用总额就高达4.8亿元,企业很难生存。”王国清坦陈。 另有专家更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在没有解决好原料成本问题时,是否继续扩充和如何扩充乙烯产能,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2012年,世界乙烯产能继续缓慢增长,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中东和中国。而除中东国家外,另一个市场的原料影响也让国内石化企业始料未及——煤制烯烃。据了解,煤化工是先将煤资源合成甲醇,再做成烯烃其他产品。 上述“十二五”规划表明,未来我国将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自主开发的煤制烯烃技术,适度发展煤制烯烃。 据了解,我国已开发并建设了世界首套60万吨/年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并已进行商业化运行。而神华包头煤制烯烃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也已于上月启动。 2012年9月,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石化煤化工业务进入快速推进、专业化管理的新阶段。这一举措对其资源储量与炼化产能失衡的局面而言,延伸至上游的举措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煤制烯烃正成为国内煤化工企业新的利益点和兴趣点。“这几年煤化工火热,大家都在寻找项目,感兴趣的企业非常多。”神华煤制烯烃项目的参与者曾经这样说。 “富煤、缺油、少气”,一直是中国资源的基本特征。目前煤炭依然是我国的能源消耗主体,且在未来20至30年能源格局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在无法与国外具有先天优势成本相比的情况下,低价煤资源比石脑油更具成本优势,显然对市场充满了诱惑力。 但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业内人士对煤化工发展的担忧与争议的存在。 尽管煤化工在一定程度上正成为中国乙烯原料市场的有力补充,但与当地高涨的热情相比,多位业内专家认为一窝蜂式的扎堆煤化工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石化专家对记者表示,尽管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但仅仅是相对油、气而言。中国煤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发展煤化工需要大量水资源,而该地区恰恰是国内缺水较为严重的地方,长江、黄河两大江的上游也均在此地。同时,煤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对环境也将造成一定影响。记者看到,在烯烃工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这个问题:目前随着煤制烯烃技术取得突破,部分地区和企业未综合考虑煤资源、水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规划了大量项目,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有过热的倾向。另外,工业化示范装置刚刚投产,各项技术、装备、安全、环保等标准亟待完善,还需在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降低综合能耗、减少特征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投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未来,我国还将严格煤制烯烃准入条件。 (原文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实习记者 赵雪)(来源:新华网)
经济何时才能回暖呀? 谢谢分享,了解一下!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