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王显政 (2013年10月21日)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举办的2013国际煤炭峰会隆重召开,来自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朋友们欢聚北京,共同交流全球煤炭工业发展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进展,探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形势,展望未来世界煤炭工业发展新趋势。值此之际,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向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的代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各界和中外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十一五”以来中国煤炭工业科学化发展水平提升,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是中国的能源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坚持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坚持科技兴煤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和谐矿区,关注矿区民生;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提高煤矿职业健康水平,煤炭行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基地、大集团、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形成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全国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48万处减少到2012年的1.4万处左右,平均单井规模由9万吨增加到26万吨;2012年,全国10个产煤省区煤炭产量超亿吨,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3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4%;通过企业兼并重组,52家企业产量超千万吨、总产量27.6亿吨;有7家企业产量超亿吨、总产量12.23亿吨;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743处、产量23.6亿吨;其中建成千万吨级煤矿47处、产量6亿吨;小型煤矿数量下降到1万处以下,产量比重由45%下降到17%。全国煤炭生产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5亿吨快速增加到2012年的36.5亿吨。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76.6%和67.1%,分别占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7.5%和50.2%。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煤炭安全高效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和煤炭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综采放顶煤理论与厚煤层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取得新成果;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成功,并实现商业化运营;年产600万吨煤矿工作面综采成套装备实现了国产化,年产千万吨工作面成套装备工业化试验取得成功;煤矿瓦斯与地面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取得进展;露天煤矿开采向设备大型化、开采集中化、工艺连续化、环节合并化方面发展,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地支撑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三)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煤炭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资源开采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煤炭清洁生产、绿色开采、保水开采、矿井热能利用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投入力度,矿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坚持煤与瓦斯共采,煤矿瓦斯与煤层气抽采利用量逐年增加。通过加大原煤入选比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全国原煤入选率由2005年的32%提升到2012年的56%;2012年全国煤矿瓦斯与地面煤层气抽采量141亿立方米,利用量58亿立方米,煤矿瓦斯用户超过200万户,瓦斯发电装机110万千瓦;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发电装机2950万千瓦,每年折合节约4600万吨标准煤;矿井水利用率达到62%左右,矿区土地修复整治率达到42%左右;矿区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神华神东矿区植被覆盖率由矿区开发前的3~11%提高到目前的60%。 (四)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炭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2005年以来,逐步取消了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自2013年起,取消了煤炭重点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炼焦煤和动力煤期货合约分别在大商所和郑商所成功上市交易,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建成了31个区域性的煤炭市场交易中心,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大型煤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截止2012年底,在境内外上市的煤炭企业39家,直接融资1700亿元;煤炭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发展大型坑口电厂,权益装机总规模超过1.3亿千瓦;煤电一体化、煤焦化一体化、煤炭现代物流等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在全国100强煤炭企业中,非煤产业产值超过60%。 (五)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中国煤矿开采条件复杂,煤矿安全生产一直是困扰煤炭企业和政府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安全生产问题,从体制、机制、投入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出台了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支持煤矿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政策实施以来,全国煤矿累计提取煤矿安全生产费用约2900亿元。煤炭企业结合矿区实际,开展技术改造、隐患治理和设备更新,煤矿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5年3306人降到2012年的1384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81下降到0.347,实现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 (六)国际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近年来,煤炭行业注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煤炭峰会、论坛和展览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兖州集团、开滦集团、神华集团等部分大型煤炭企业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尼等国家合作开发煤炭资源项目取得较大进展;中煤装备、郑煤机等煤机装备出口到俄罗斯、印度、美国等主要产煤国家。自2009年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加,2012年中国进口煤炭2.89亿吨,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24%左右。 (七)和谐矿区建设取得成效,矿区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在国家有关推进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支持下,煤炭企业主动偿还历史欠账,加大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投入,一大批煤矿职工喜迁新居,煤矿职工切实享受到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煤炭企业加强矿区民生建设,关注煤矿职工生活,注重提高职工收入水平。2012年,煤矿职工年平均收入5.9万元左右,较“十一五”初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在推进和谐矿区建设中,煤炭文化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举行了两次“寻找感动中国矿工”活动,举办煤炭艺术节、全煤运动会、“乌金杯”、“乌金奖”赛事等行业文体活动,有力地推进了行业文化建设,煤炭行业文化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看到中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站在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高度,行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全国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有近1万处,平均单井规模不足10万吨/年;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布局趋同、非煤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还面临技术、人才等方面制约。多数煤炭企业非煤产值超过50%,但企业利润仍主要来自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第二,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加大资源开发强度、扩大生产规模,给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按照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煤炭安全高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第三,煤炭产能建设超前,短期煤炭市场供应宽松与长远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止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特别是从去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呈现需求低速增长,产能释放,进口增加,库存高位,煤价下滑,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受煤炭产能建设超前与需求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期煤炭市场供需形势还难以改变。但从我国中长期能源生产和消费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煤炭需求还将保持适度增加,煤炭市场短期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由前些年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7%左右,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由前些年的1.0左右下降到0.4左右,煤炭消费年均增速降至3%左右。初步研究预测,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8亿吨左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在60%以上。煤炭工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世界煤炭消费增长趋势看,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由2002年的24.1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012年的38.5亿吨油当量;其中亚太地区由11.9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6.9亿吨油当量,增长126%。10年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增加了4.7个百分点,亚太地区增加了9.2个百分点。随着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十分突出。 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看,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明确提出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措施。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5%以下,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这些政策措施对煤炭生产和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煤炭行业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近10年来快速发展的惯性思维,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不断丰富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的思想内涵,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努力构建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一)加大煤炭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坚持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为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煤矿技术改造,完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矿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坚持以发展煤基循环经济产业为载体,支持煤电一体化、煤焦化一体化发展,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推动煤炭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坚持以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为动力,加强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健全煤炭储配体系,发展现代煤炭物流与服务产业,促进煤炭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二)优化煤炭开发布局,提高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保障能力。统筹考虑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市场区位、环境容量、产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煤炭铁路干线、电网、管网、水源等基础设施,落实“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煤炭开发布局总体思路,推进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的形成,促进安全高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保障能力,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坚持科技兴煤战略,推动“两化”融合,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煤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煤炭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理论和先导技术研究,努力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和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推动煤炭企业管理由传统方式向“两化”融合方式发展,以信息化推动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四)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建设美丽矿山。树立科学产能理念,根据矿区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合理确定煤炭开发强度,以最小的生态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效益,在有条件的矿区推行煤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减缓或控制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扰动;因地制宜实施矿区生态再建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生产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矿区和美丽矿山。 (五)坚持安全发展,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推进煤矿安全治本攻坚,加强重大灾害防治,实施重大安全工程,加强职业危害防治,深入贯彻落实煤矿瓦斯防治“十二字”方针,强化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职业健康保障机制建设,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水平。 (六)加强煤炭行业文化建设,推进行业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挖掘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内涵,把弘扬煤矿工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树立新时期开拓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塑造当代煤炭工业新面貌,展现煤矿工人新形象。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矿工,深入基层,打牢基础,不断提高煤矿工人素质和素养,不断繁荣煤矿职工文化生活,为行业发展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和谐繁荣的发展环境。 (七)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提高煤炭工业对外开放水平。研究建立更加有效的国际煤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定期举办国际煤炭峰会、展览会、论坛等基础上,促进煤炭行业和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加强煤炭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建设,让世界各国分享先进的科技成果,支撑世界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在能源发展方面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给世界煤炭工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煤炭工业致力于推进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开展国际煤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世界能源工业的巨大贡献!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开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谢谢楼主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