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企跨界煤化工遭遇人才技术难题
电企跨界煤化工遭遇人才技术难题4月14日国电电力公告称已经在股东大会通过议案,将以26亿元剥离旗下煤化工业务——宁东煤化工项目。这也意味着电力巨头国电集团基本退出煤化工领域。 而在近些年国内煤化工热潮的带动下,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国投等国内电力巨头均涌入煤化工领域。近日,众电力巨头齐聚一堂,话题集中在煤化工发展规划、煤化工项目建设营运、煤化工业务结构及企业人才状况、煤化工工艺选择及技术储备等方面。期间多是各位企业代表的无奈苦衷,电力企业煤化工业务暴露出诸如人才、技术、环保等诸多问题。各方的坦诚肺腑之言实属难能可贵,只有这样的交流沟通才能带来国有企业的高效健康发展,带来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国家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人才短缺挖人现象严重 搞发电肯定没的说,但是跨界搞煤化工,让各电力企业头痛的就是人才的缺乏。电力企业搞煤化工本来就是门外汉,如果再没有专业人才队伍,几乎难以成事。 国投集团煤炭有限公司董事焦亦麟说,“电力企业发展煤化工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技术产业化问题;二是人才引进问题。人才短缺,怎样引进有经验的煤化工人才,对项目实施非常关键。”。 中国华能集团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刘宇也认为,人才问题对电企搞煤化工是一个挑战。电力企业虽然在电力方面人才济济,但搞煤化工,人才就比较缺乏,在这方面华能集团有着切身的体会。 华能集团天津IGCC项目开始以电力人才加毕业生为主,后来在调试过程中才发现,煤化工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的顺利调试,但引进人才又受制于国企体制的局限。比如国企员工的工资一般和级别挂钩,引进的人才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薪酬待遇,则难遂人愿。 中国华能集团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刘宇说,“天津作为直辖市尚有引进人才的问题,今后公司在新疆准东地区建项目,人才引进的难度难以想象。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肯定不行,这需要公司上层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刘宇的观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高新产业部煤化工处处长米文珍表示了认同。她也表示,中电投煤化工人才状况不理想,感觉引进真正成熟的人才很难。由于公司体制的制约,想要的人才却满足不了对方的薪酬及待遇要求。公司尤其缺乏高端煤化工人才,只能在2011年招了500名大学生,通过到设计单位和相关企业实习,自己培养。公司还重组了新疆的新化公司,但发现传统化工与现代煤化工人才差异也较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 大唐集团发展煤化工也遭遇了人才难题。大唐集团各个煤化工项目每年都有人才流失,大唐几乎成了我国现代煤化工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好不容易培养出一批相对成熟的人才,又被其他企业“挖”走了一些,造成企业成熟人才总是捉襟见肘。 有业内专家也表示,由于我国煤化工发展太快,国内高校煤化工人才培养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导致企业间相互挖人现象突出,造成了煤化工企业间人才的不正常流动,给不少煤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神华集团是公认的在我国现代煤化工领域最为成功的旗舰企业。神华集团煤制油化工部蒋立翔指出,神华在煤化工产业起步阶段就认识到,跨行业转型发展煤化工,人才至关重要。他特别强调指出,化工行业人才还不仅仅是一个学历的问题,实践经验的积累也非常重要,比如分馏塔的操作,就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人才培养对煤化工企业而言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难题致项目不顺畅 人才难题带来的即是不断出现的技术难题。毋庸置疑,这些电力公司都是国内的行业巨头,搞发电肯定没的说,搞煤化工成了十足的跨界行为。 中国华能集团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刘宇介绍说,华能集团在天津的IGCC项目中,气化炉采用华能自己开发的干粉气化技术,但从2013年运行一年的情况看,气化炉因煤质影响运行不稳定,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华能集团在新疆的一个煤制气项目搞了4年多的技术论证,最担心的还是气化技术。 刘宇诉苦称,“我们担心的还有煤的问题。由于煤矿与煤化工项目同步开发,在煤化工项目的前期要把煤质搞清楚十分困难,煤在地下,采样有局限性,数据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块煤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鲁奇气化炉专‘吃’块煤,且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还不知道从开采到进炉,块煤还剩多大比例,剩下大量的粉煤又怎么办。”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高新产业部煤化工处处长米文珍则称,“刚开始并不觉得搞煤化工多么复杂,但后来发现煤化工比电力复杂得多,搞煤化工在技术的先进性和管理难度上都比搞电力更难。不过大唐的示范项目让我们接受了一些教训,公司经常反复讨论比选方案。” 大唐作为五大发电集团最早进入煤化工领域的企业,在煤化工技术方面的感触尤为深刻。从大唐能源化工公司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大唐的煤化工项目都遇到过技术瓶颈的制约。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项目自2006年开始建设以来,可谓命运多舛。由于当地煤质原因,气化技术掌握难度大,正式生产以来,气化炉时常“发脾气”,导致“气头”负荷一直偏低。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一系列装置投运仅一个多月,就因煤质中不明化学成分等原因出现气化炉内壁严重磨损现象,项目被迫停产检修近2个月,最近才重新恢复生产。 中国国电集团煤化工部赵丽梅介绍说,国电集团煤化工项目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力企业对煤化工项目认识不到位,往往容易以电力的思维看化工,结果忽视了一些致命的技术问题。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董建立则抱怨,电力企业搞煤化工心里都没底,找不到非常权威的机构建议。“因为各个化工设计院看法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技术说得都很好,让我们拿不定主意。” 背景:跨界搞煤化工多是被“逼上梁山” 从多家电力企业了解到,电力企业搞煤化工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005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火电产能全面过剩,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发电成本居高不下,行业面临全面亏损的困局。发展电力离不开煤炭,“拿煤”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拿煤矿,地方政府开出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按一定比例就地转化。于是,电力企业被“逼上梁山”发展煤化工。 多家电力企业的现身说法,印证了这一事实。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煤炭部经济运营处副处长董建立介绍说,“我们公司是在2010年拿煤炭资源时被带进了煤化工领域。”2010年华电集团因为拿煤“被化工”了4个煤化工项目,当年就决策了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项目,2011年又在陕西榆林上马了天然气制甲醇项目和煤制甲醇项目。天然气制甲醇项目效益不好,2011年天然气由每立方米1.11元涨到1.6元,项目成本增加了2亿多元,2013年亏了1.6亿元,今年预计亏得还要多。 中国国电集团煤化工部赵丽梅也承认,国电集团发展煤化工是迫不得已。2008年、2009年国电集团先后拿到200亿吨的煤矿,配套了6个煤化工项目,其中有的是在兼并煤矿的过程中带过来的。2012年,国电集团形成了6000万吨煤炭产能和6个煤化工项目,于是国电集团干脆成立了煤化工产业部,干起了煤化工。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高新产业部煤化工处处长米文珍则表示,“我们发展煤化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掌握煤炭资源,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煤炭的就地转化,且地方政府对转化的比例越来越高,原来是1∶0.5,现在要求1∶1了。” 大唐集团相关负责人也承认,他们拿到某地一个70亿吨储量的褐煤矿,先后上马了一个46万吨/年的煤制聚丙烯项目和一个4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还有一个化肥项目虽为拿煤而建,但时至今日,项目建起来了,煤矿却没了下文。大唐也是典型的因煤资源而“被化工”的代表。 (来源:化化网煤化工作者: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陈丹江)
主要从待遇、薪资、政策等考虑才行。 难啊!选择与抉择啊!{:1106_364:} 人才短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