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粒技术发展
流化床的首次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是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Fritz Windler发明了用于粉煤气化的流态化气化装置。在随后的若干年里,许多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如美国的埃索研究与工程公司(Esso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Company)、麻省理工学院(MIT )、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等单位都为流化床的工业化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十几年来,为了提高造粒固体产品颗粒的质量,流化床喷雾造粒技术的研究在应用领域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在日本,大型的流化床喷雾造粒装置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化学肥料和药品生产。其中,日本的 TC-TEC 法和荷兰的 NSM 法流化床造粒的尿素生产规模,分别达到 470 吨/每天和 1000 吨/天。目前,国内引进较多的产品主要有:德国 GLAT 公司、瑞士 AEROMATIC 公司、日本的大川株式会社等公司的产品。其中,较为有特点的产品是大川株式会社开发的流化床袋式喷雾干燥造粒机。它是世界上首次推出的能生产多品种、高品质产品的流化床喷雾干燥
造粒机。其构造特点是整个流化床床体由非金属的特制尼龙布料组成,可以非常简便的地清洗和更换。另外,还可以为每一种产品设计一个床体,以避免不同产品间的交叉污染。
流化床喷雾造粒技术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相对滞后。在化学工业中应用几十年后,Wuster 才将流化床喷雾造粒技术应用于制药行业。
自八十年代起,我国也开始自主开发研制了一系列的流化床喷雾造粒机。类似的机器有:重庆制药七厂的 PL-50 型,其生产量为 40~60 公斤/批,并带有一套自行设计的数控系统和用于多台造粒机生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上海远东机械厂开发的用于制药目的的流化床喷雾造粒机系列,并对机器操作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各种组合优化实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地改进和发明新的喷嘴、分布板、内构件等流化床造粒的部件,这些改进和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流化床造粒技术的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