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化学杯”化工设计竞赛-我的观点和建议,希望参与的大学生能够读懂
受某高校的委托,我参与了这次三井杯的培训指导工作。首先当我看到三井杯竞赛的要求和范围时,我是觉得对于大学生,这是很难或者不现实的。
基本上竞赛包括了从研发,可研,工艺包设计,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内容。
在一个月内,要求一点工程经验内容没有的几个学生,去把一个大型设计院十几个专业需要协同作业1年以上的项目做好,这本身就不现实。
基本上每个参赛队伍的的做法都是依靠查阅文献,或者利用上几届留下的资源开始或仿制。
我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基本上为了创新,大家选择的都是比较前沿的课题,比如烯烃分离利用,可这些商业化的专利技术又怎么能通过文献查找出准确的工艺呢?国外都是用10几年才能开发的新工艺,怎么可能通过一个竞赛就做出来呢?
缺少实验数据,缺少物性数据,反应动力学只能从文献摘取,在这种情况下就开始用aspen模拟软件做模型,本身就不是工程标准的做法。
因此,其实这个竞赛和其它的选秀节目一样,其实也只是一个供化工人员参与的舞台。
各家参赛的作品,更多的是一个参与比赛评分的文档,而不是什么有太多工程价值,尤其是创新价值的成果。
在这个背景下,参赛的各个队伍都要摆正好心态,我觉得胜负真的不重要,各家的作品也很难分出来谁的就一定100%优秀,在没有真实的工程检验和商业利润基础上,再好的设计和作品也顶多就是措辞规整,结构严谨的命题作文文章。得奖与否,更多的是外在因素,而不是作品本身,这也符合目前所有的选秀节目规律。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你们个人的成长,作为大二大三的化工专业大学生,如果你从头到尾参与了,并且学习到了一定的化工知识,就是值得的。就算获得了奖次,而对化工概念,对工程设计还是没有理解,这种奖次对以后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这次竞赛的意义我觉得在于让大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我更希望的是通过这次比赛,你们能够认真读几遍《化工原理》,《化工设计》,《化工热力学》,就达到目的了。
浮躁的社会,大学生也一样如此。大家的都在意马上做出结果,然后交差评比,获得奖项。但是设计的每个细微环节都不在意。比如我讲物性方法,工艺包设计的不同阶段,换热器设计的优化点,或者精馏塔的工程经验,这些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是如何马上把模型建立起来,实现它们想要的计算结果。
参与竞赛的同学回头想下,通过比赛,你们学到了哪些?
+如何做可研分析报告
+如何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获取有用资源
+如何搜集流程模拟需要的必要信息
+如何建立Aspen Plus模拟
+如何进行反应器和精馏塔设计和优化
+如何画工艺流程图和PID图
+什么是工艺包设计,什么是基础设计,什么是详细设计
+什么是项目管理
+如何配管并出3D模型
+如何进行换热器,阀门,塔,反应器的sizing计算
+如何做方案对比和经济评估
+如何管理项目各个阶段分工
以上的东西都是要在设计院或者工程行业工作至少5年以上才能懂得入门的。如果真正达到熟练掌握,都要20年工作经验。但是在这一个竞赛中,其实你们都有所涉及。你们体会到了吗?
化工就是一个成长慢的工作,不像IT,不像金融,不像销售那样过早的赚高工资。
化工设计也不需要创新。法兰,换热器,工艺等等的设计和画图你不遵守标准规范,来个创新试试?
如果我是化工企业负责人招聘,我希望招到的应届毕业生能够达到的水平就是:谦虚,谨慎,好学。哪怕你只能够把一个管道,一个阀门或者一个CAD图画好,技术上就足够了。就算你闭着眼睛能够把三井杯的设计背下来,但是又不去在意工程细节和学习,那么也是没有用的。
我希望大家通过三井,得到的是对化工工程和设计的理解,而不是一个得奖的作品,真正对你今后工作事业成长有利的,恰恰就是这种经验和思维。
大家都刚上路,别在意一开始的得失。
前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踏踏实实的准备了几个月。自认为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华中赛区连答辩地点都没有,哪能检验出真假。名次在华中赛区就是黑幕。看了初赛的36个作品,自认为自己的作品能进前七。不知道为什么出身就决定着成败,我们一般的学校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做的比好学校要好很多,最终却难逃厄运。或许这就是……幸好这几个月也不枉大家这么努力,学到了很多东西,comsol,aspen water整个赛区也只有我们队运用了。对于这个结果确实要低迷几天,几天过后,还要继续奋斗…… 我感觉只要学生学会了查找资料,知道了《化工原理》和《化工热力学》的重要性,有这两点,做三井就算成功了。查资料范围很大,拥有这个能力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做完三井,知道去哪里查找技术标准和技术依据吗,知道去哪里快速查找物性参数吗,找不到物性的时候,如何快速通过热力学计算呢。
查标准,去工标网上核对最新版标准,然后取标准分享网免费下载。这一句话足够下载各个行业常用的所有标准。 今年参加了三井杯,感觉楼主所言完全符合我们参赛同学的想法,尤其是下面这句话深有体会:
基本上每个参赛队伍的的做法都是依靠查阅文献,或者利用上几届留下的资源开始或仿制。
我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基本上为了创新,大家选择的都是比较前沿的课题,比如烯烃分离利用,可这些商业化的专利技术又怎么能通过文献查找出准确的工艺呢?国外都是用10几年才能开发的新工艺,怎么可能通过一个竞赛就做出来呢?
嗯,是的。回想三年来的大学生活,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但这个世上没有后悔药。无论如何,现在也不算晚,接着机会在好好学一遍,这就是我要的。现在的大学教育已不是一个精英化教育,看着一个个同学都选择了考研,但我不愿踏着众人的足迹前进,我宁愿选择人迹稀少的路径,即使困难重重,只想明年的现在不悔这四年... ... 中国的诸多比赛何尝不是如此,做这个比赛我很是浮躁啊... ξ譚談彈彈力ξ 发表于 2013-8-8 23:21
前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踏踏实实的准备了几个月。自认为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华中赛区连答辩地点都没有,哪 ...
查资料好难啊查了半个月了还是一点进程都没有越查越晕 {:1106_362:}我也曾参与了2010年那届的设计大赛。从报名到省赛,再到最后的全国总决赛,虽然最后的成绩不如意,但是从中复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同时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与队友通宵查资料、该工艺、写报告、画图纸,再准备PPT上台演讲、答辩,甚至和印刷公司讨价还价等等。这些都是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 顶了,身为一名大学生的我,深有体会,先学好专业课再说其他的,这很重要。{:1106_362:} 的确就是这样的,去年包括今年也看过很多学校很多队伍的一些参赛作品,根本就不能用设计院的一些规范进行要求。
参与这样的一次比赛,能让学生大致地了解到化工这个行业包括那些东西,化工设计这个岗位能大致包括哪些东西,仅此而已,
如果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短暂的几个月时间,根本没有办法去弄太多
就像以前发过的帖子,评论的几个总图
你没必要把总图画的和朵花一样,标的五颜六色的
总图的目的就是总厂的总体图纸
最基本的工厂总区域,装置的尺寸定位,装置之间的尺寸定位,各单体的布置等等。
其实你把最基本的做好,就完全足够,。
真正对你有用的,是你能有一个认识:化工设计的所有东西都是建立的既成的规范和要求下面的。
你能形成一种好的思维和方法,足矣。 稀里糊涂当了一届莫赛区的评委,很茫然,题目太大,涵盖内容太多,所有专业都要涉及,从设计前期到工程设计战线太长,还要应用最新软件,我们是不敢接这样的项目,5个工艺人还要做设备、仪表、总图、概算、消防、电气、土建等专业的设计,大部分是刚学习化工原理还没有学完的学生,总体感觉:一个字“难”,两个字“太难”,三个字“折磨人”,但部分作品确实有高人指点,或者说是高人提供素材,规范全是最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上网找的,有的规范都是十年前的。设计大赛只能让学生了解设计的过程及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我希望大学能开设相关的设计课程会更好些,一流的设计(工程)公司在欧美,因此作为设计人还是应该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我们对这个比赛要求太高了!4年的教育,扪心自问学到了什么?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很多参加过比赛的连三传一反都不知道是什么,做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了,所以说,比赛只是安排的一场戏,一场看似是高水平的戏,就像看中国电影一样,看个热闹就算了,何必呢!其实这比赛最早之前还是日本企业赞助的,呵呵!飘过 {:1106_382:}整个三井比赛的过程我们团队全心全意全力了,比赛的结果不是我们的努力可以决定的,不悔!! 顶一个,,楼主说的很有道理。反正我们学院的水平不高,这次比赛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的。至少我学到了很多
+如何做可研分析报告
+如何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获取有用资源
+如何搜集流程模拟需要的必要信息
+如何建立Aspen Plus模拟
+如何画工艺流程图和PID图
+什么是工艺包设计,什么是基础设计,什么是详细设计
+什么是项目管理
+如何配管并出3D模型
这些东西还是学到不少。 大神的话道出了这个竞赛的本质,我们只是学生,竞赛的目的是让我们参与学习,调动积极性,真正让我们完成一个化工设计项目是不现实的。反正我觉得的作品是一团糟,华而不实{:1106_392:} 深有感触,楼主写得好{:1106_362:} 论坛这样的高质量帖子太少了,高质量的回帖也太少了,灌水类的帖子,纯粹是浪费。。。。(多说一句) 其实短短1个多月,说学到多少东西真的挺虚的,顶多Aspen计算模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真正就是对化工设计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认识,不再是单单停留在书本上。 @iker对于aspen也就算有个入门了把,其实也不错,真实地学到了不少东西的 说的太好了····特别受益啊···我是去年参加的,虽然没有好的名次,但是我却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化工设计的,还有其他的,如word文档的编辑和打印,excel的编辑与制作,化工原理,热力学,反应工程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最重要的是团队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有知道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谛,只有规划好了,按部就班的来,就一定会出成果的。今年受老师的委托,指导今年的三井杯,我发现其实我们生活在标准的年代,autocad作图的图纸,图框,字体,线形,标题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化工非标设备和标准设备都有他们自己规定的画法,管道,仪表,控制等等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呵呵··只有自己没有明白标准,而不是没有标准,如果说没有标准说明这方面一定是不成熟,不可靠的。
三井杯我觉得只是一个平台,他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了化工设计,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方法,要说真正的化工设计,我相信也是有他们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是按照往届优秀的作品模式参与的,相信我们以后工作会比没有参加竞赛的人更容易上手,更容易了解化工设计,这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wannengxiaohuo 发表于 2012-8-9 15: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的太好了····特别受益啊···我是去年参加的,虽然没有好的名次,但是我却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化工 ...
化工设计的所有都是建立的一系列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
即使很多东西可能说是经验值,其实都可以从相关的标准规范找到的。
x603971374 发表于 2012-8-9 15: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曾参与了2010年那届的设计大赛。从报名到省赛,再到最后的全国总决赛,虽然最后的成绩不如 ...
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熟悉下cad,aspen等软件,也许以后工作不一定用上,但是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和资本
好帖子lz说的太贴切了 ,我也才毕业一年多 ,但是现在在工作中主要会是态度 要肯学就好了我现在就在学习上面说的那些 基本上懂一些皮毛所以真的要把这个工作做好是在太难了 还是在那么短的时间 根本就不可能有好好的 其实参加三井就是让自己对这个的一个好的认识 ,顶 楼主说的很对,这个东西根本不是五个人两个月可以完成的,何况还是利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但我相信通过参加这个比赛我们对于化工行业有了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对化工设计院的工作流程以及内容有了一个了解!这个不简简单单是从书本或者老师口里得到的概念性的了解。更多的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过程,即使每个过程都做得水分比较大,但确实是认真思考了这部分应该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去做!这个学习过程可是平时求也求不来的,试想假如没有参加这个比赛,睡会花费两个月专门去研究这个东西???所以,相对于比赛结果,这个过程所带给我们的东西更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我们踏足化工行业的一个坚实的铺路石。
比赛虽有选秀之嫌,但是过程中所获的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是不会缩水的!总的来说这个比赛不失为一个值得参加的比赛... 看了这个帖子之后得到了很多的信息,有种要踏踏实实学些东西的冲动。这种帖子要多发,老师们发帖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