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某高校的委托,我参与了这次三井杯的培训指导工作。
首先当我看到三井杯竞赛的要求和范围时,我是觉得对于大学生,这是很难或者不现实的。
基本上竞赛包括了从研发,可研,工艺包设计,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内容。
在一个月内,要求一点工程经验内容没有的几个学生,去把一个大型设计院十几个专业需要协同作业1年以上的项目做好,这本身就不现实。
基本上每个参赛队伍的的做法都是依靠查阅文献,或者利用上几届留下的资源开始或仿制。
我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基本上为了创新,大家选择的都是比较前沿的课题,比如烯烃分离利用,可这些商业化的专利技术又怎么能通过文献查找出准确的工艺呢?国外都是用10几年才能开发的新工艺,怎么可能通过一个竞赛就做出来呢?
缺少实验数据,缺少物性数据,反应动力学只能从文献摘取,在这种情况下就开始用aspen模拟软件做模型,本身就不是工程标准的做法。
因此,其实这个竞赛和其它的选秀节目一样,其实也只是一个供化工人员参与的舞台。
各家参赛的作品,更多的是一个参与比赛评分的文档,而不是什么有太多工程价值,尤其是创新价值的成果。
在这个背景下,参赛的各个队伍都要摆正好心态,我觉得胜负真的不重要,各家的作品也很难分出来谁的就一定100%优秀,在没有真实的工程检验和商业利润基础上,再好的设计和作品也顶多就是措辞规整,结构严谨的命题作文文章。得奖与否,更多的是外在因素,而不是作品本身,这也符合目前所有的选秀节目规律。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你们个人的成长,作为大二大三的化工专业大学生,如果你从头到尾参与了,并且学习到了一定的化工知识,就是值得的。就算获得了奖次,而对化工概念,对工程设计还是没有理解,这种奖次对以后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这次竞赛的意义我觉得在于让大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我更希望的是通过这次比赛,你们能够认真读几遍《化工原理》,《化工设计》,《化工热力学》,就达到目的了。
浮躁的社会,大学生也一样如此。大家的都在意马上做出结果,然后交差评比,获得奖项。但是设计的每个细微环节都不在意。比如我讲物性方法,工艺包设计的不同阶段,换热器设计的优化点,或者精馏塔的工程经验,这些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是如何马上把模型建立起来,实现它们想要的计算结果。
参与竞赛的同学回头想下,通过比赛,你们学到了哪些?
+如何做可研分析报告
+如何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获取有用资源
+如何搜集流程模拟需要的必要信息
+如何建立Aspen Plus模拟
+如何进行反应器和精馏塔设计和优化
+如何画工艺流程图和PID图
+什么是工艺包设计,什么是基础设计,什么是详细设计
+什么是项目管理
+如何配管并出3D模型
+如何进行换热器,阀门,塔,反应器的sizing计算
+如何做方案对比和经济评估
+如何管理项目各个阶段分工
以上的东西都是要在设计院或者工程行业工作至少5年以上才能懂得入门的。如果真正达到熟练掌握,都要20年工作经验。但是在这一个竞赛中,其实你们都有所涉及。你们体会到了吗?
化工就是一个成长慢的工作,不像IT,不像金融,不像销售那样过早的赚高工资。
化工设计也不需要创新。法兰,换热器,工艺等等的设计和画图你不遵守标准规范,来个创新试试?
如果我是化工企业负责人招聘,我希望招到的应届毕业生能够达到的水平就是:谦虚,谨慎,好学。哪怕你只能够把一个管道,一个阀门或者一个CAD图画好,技术上就足够了。就算你闭着眼睛能够把三井杯的设计背下来,但是又不去在意工程细节和学习,那么也是没有用的。
我希望大家通过三井,得到的是对化工工程和设计的理解,而不是一个得奖的作品,真正对你今后工作事业成长有利的,恰恰就是这种经验和思维。
大家都刚上路,别在意一开始的得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云收藏推荐:
- · 三井|主题: 1, 订阅: 0
- · ff|主题: 3, 订阅: 0
- · 化工|主题: 4, 订阅: 0
- · 52化工|主题: 3, 订阅: 0
- · 三井杯分析|主题: 2, 订阅: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