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充电宝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标配”,近日“无3C认证充电宝禁止携带上飞机”的规定,让全国多地机场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充电宝围城”——大量无3C认证的充电宝因无法登机而被旅客弃置,堆积如山的废弃充电宝不仅成为机场管理的难题,更暴露出电子废弃物环保处理的系统性挑战。
根据中国民航局规定,充电宝作为锂电池设备,必须通过国家3C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方可携带上飞机,3C认证不仅要求产品符合电气安全标准,还需通过电池容量、过充保护、短路防护等多项测试,以确保在密闭的机舱环境中不会因故障引发火灾或爆炸。
在全国多个机场枢纽,安检通道旁的废弃物回收箱常被充电宝塞满,部分机场甚至需动用货车定期清运。这些被遗弃的充电宝面临两难处境:
1.安全风险:锂电池在破损或高温环境下可能自燃,机场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分类存放和定期检查;
2.处理成本高昂:充电宝属于复合型电子废弃物,包含塑料外壳、电路板、锂电池等,需专业拆解回收,但多数机场缺乏相关资质和技术,只能委托第三方机构处理,费用高昂。
目前国内具备电子废弃物处理资质的企业较少,且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偏远地区机场的废弃充电宝往往因运输成本高而无人问津;部分小作坊为提取锂电池中的钴、锂等金属,采用焚烧、酸洗等粗放方式拆解,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源;一块标准充电宝中,仅锂电池的回收价值就达数十元,但因拆解技术门槛高,大量可循环材料被填埋或焚烧。
充电宝3C认证是守护航空安全的“防火墙”,而环保处理则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全民参与,才能让被弃置的充电宝找到“绿色归宿”,实现安全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