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日前,环保部正式下放火电站、热电站、炼铁炼钢、有色冶炼、国家高速公路、汽车、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力度空前。不过,由于仍未向社会放开,业内也产生对权力寻租、地方保护主义的担心。
下放火电、冶炼环评审批到地方
前日(16日),环保部印发了《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规定水库、水电站、核电厂、煤矿、新建铁路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仍由环保部审批,除此之外的一些主要项目审批得以下放到省级环保部门,包括火电站、炼铁炼钢、有色冶炼和高速公路等。
此前,环保部在历史上有多次环评审批放权的经历,但所涉及的大多都是对环境污染较小的行业,如制鞋制衣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扩建民用机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后,更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缩短审批流程,提高效率。相比之下,此次下放的建设项目审批权覆盖更广,力度也比以往更大。
上述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环保部要求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及时调整相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
业界呼吁监督措施配套出台
长期以来,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6个行业一直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比较高的行业,到了冬季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环保部还会专门针对这些行业进行全面排查。然而,当相关领域的环评审批下放到地方会造成什么影响?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海真认为,为提高效率,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到哪一级都没有问题,但关键是要有规则,验收关口要把紧,地方环保部门也一定要起到监督作用,担负起责任。
2012年,有媒体报道,江苏省溧阳市相关职能部门给当地的申特钢铁公司违规项目大开绿灯,该项目由溧阳市发改委立项审批,并由溧阳市环保局进行环评批复,类似的案例并不只此一个。
“目前监管还是比较缺失。”杨海真对南都表示,现在环保系统对环评非常重视,从上到下传导了很大压力,不过,压力到了环评单位就被消化掉了,因此并没有传导给企业,因此,一般是突击检查才能发现问题。
鉴于经济和发展等原因而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如何避免?“如果监督跟不上,下放审评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更糟糕。”杨海真认为,要想阻止地方开绿车,就必须要出台配套的监督制度,让环保部从实施总量控制到质量控制,一旦出现问题,由上级环保部落实处罚措施。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认为,环评审批的放权还应该包括环保部门直接向公众放权,环保部门在行使环评审批权时,让使公众全程参与环评审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