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近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已经陷入通缩的看法,央行多次强调:流动性并未收紧,加之经过多次降息降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实际呈现适度增长态势。按理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居世界前列,社会储蓄率也非常高,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才符合常理。然而,市场特别是实体经济却深感资金困扰越来越大,融资难、融资贵似乎没有得到缓解。这种背离现象难免让人疑惑:庞大的出笼资金都到哪儿去了?
针对这一状况,央行给出的解释是,低效率的资金占用太多了。在笔者看来,央行所指的低效率资金占用就包括国内膨胀的过剩产能。其实,对制造业稍加梳理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资金沉积在过剩产能中。这些过剩产能不但不能为企业“造血”,而且还一刻不停地“吸血”,很可能将一个个企业拖入绝境。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前几年由于宏观政策刺激、地方唯GDP的推动、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几乎所有行业和大量企业都参与了一轮又一轮的扩能。然而,扩能是需要融资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
例如,化工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每上一个项目动辄耗资数千万元乃至数亿元。前几年气势如虹的多晶硅、单醇、尿素、氯碱、煤制气等扩能潮,在造就大量过剩产能和潜在产能(在建项目)的同时,也让不少企业债台高筑,资产负债率达90%以上的已非个案。这些企业远远偏离了资金安全警戒线,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一方面,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使许多项目融资成本超过了正常水平,企业拿到的贷款年化利率往往高达
8%以上,导致企业财务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化工行业盈利水平普遍下滑,许多项目利润回报尚难以弥补贷款利息,这让企业经营无以为继。更糟糕的情形是,通过融资打造的许多产能过剩项目,存在较大的长期停车、开车率极低或不能发挥作用等风险,成为企业的致命伤。
如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存环境恶化。造血机能越来越差的过剩产能却在不断“吸血”。而企业保留落后过剩产能或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说不定哪天市场就会出现转机,这些产能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回报;二是虽然有些装置长期停用,但总归还是账面资产,还能撑撑门面。
然而,当前国内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如果企业拥有过多的过剩产能或闲置项目,必定要为其花掉许多真金白银,最终恐怕就会被活活拖死。最后一根稻草压垮骆驼的寓言,不是用来骇人的。
认识到了产能过剩和资金沉淀的危害性,化工企业就应当早做定夺,及时决断。如今着实到了考验企业决心和理性的时候了,化工企业要真正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该放弃的果断放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