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自2012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跌跌不休”,煤炭企业苦不堪言。新一轮的价格战更导致了煤企亏损面达到90%以上。“再坚持一下,国家一定会救市”成为众多煤企期盼的一个梦想。果真如此吗?
一、算大账,正确认知价格的下跌
行业竞争残烈,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很多企业、从业人员和专家都怨声载道,感到失望和无奈。事实上,大家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算小账,并没有从国家层面算大账,试想,价格的下跌,为国家直接节省了多少钱?间接带来了多少收益。
(一)原油进口节约4000亿
2013年中国进口2.82亿吨原油,花费2220.38亿美元,每吨原油购买费用为787.37美元; 2014年中国进口3.08亿吨原油,花费2280.87亿美元,每吨原油购买费用为739.65美元。按2014年均价计算,购买相同数量的原油,节约146.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11亿元),虽然2014年6月全球油价开始下降,但中国进口油价在9月份才开始明显降低,所以变化还不太明显。若按12月份568.38 美元/吨、2015年进口3亿吨计算,较2013年节约人民币4073亿元。汇率按6.2计算。
(二)铁矿石进口节约1700亿
201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9.33亿吨,进口总金额为938.66亿美元,进口均价100.64美元/吨,与2013年均价129.84美元/吨相比,下降了29.2美元/吨,降低22%。按均价计算节约1689.1亿元人民币。
进口铁矿石(以现货贸易进口62%品位干基粉矿计算)折合人民币价格从2014年初的949.52元/吨,降到2014年底540.13元/吨,降低409.39元/吨,下跌43.1%。进口铁矿石价格走势如附表2所示。更可观的是3月20日现货贸易进口铁矿石62%品位干基粉矿人民币含税价格为454.96元/吨较2014年底又降了85元/吨。
表2: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走势图
(三)煤炭行业节约240亿
2014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煤炭2.9亿吨,较去年同期骤减358万吨,降幅为10.9%。进口金额1365.6亿元,按同口径计算,2014年中国进口煤炭节约241亿元。
2014年我国主要品种煤炭进口情况表
商品名称
进口数量
进口金额
进口均价
数量同比
金额同比
均价同比
(万吨)
(亿元)
(元/吨)
(%)
(%)
(%)
煤及褐煤
29122.1
1365.6
468.9
-10.9
-24.3
-15
无烟煤
3027.6
148
489
-23.7
-31.5
-10.2
炼焦煤
6233.2
401.4
644
-17.3
-34.7
-21
其他烟煤
11206
529.3
472.4
-0.8
-13.6
-12.9
褐煤
6401
204.1
318.8
6.2
4.9
-1.2
只看铁矿石、原油及煤炭三个资源的价格下跌,中国进口花费就节约了近6000亿元,其带来的相关下游产业成本节约更加可观。因此,从单个企业、单个行业来看,降价的直接结果是收入、利润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但若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和国家大局来看,降价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更有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有利于提升其价格竞争力。
二、再洗牌,煤价下跌背后的国家战略
煤炭行业的贡献有目共睹。煤炭企业的稳定至关重要,煤炭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中国高层也在不同的场合肯定了煤炭行业取得的成就、贡献和牺牲,指出煤炭市场要走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之路,煤炭行业要走清洁利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之路,煤炭企业要走强化管理,挖潜增效、提升竞争力之路。
中国煤企唯有启动价格和产业升级双引擎,才能真正具有竞争力,才能真正“走出去”。透过中国高层的指向,可以看出,煤价的下跌并不是坏事,是好事。煤炭价格下跌即是挑战,更是机遇。
煤价的下跌是试金,是对所有煤炭企业的真正考验,十年黄金煤炭企业管理上的许多问题被好市场掩盖了,如今退潮谁在祼泳呢?
煤价的下跌是倒逼,是倒逼煤企走强化自身管理,挖潜增效、提升竞争力之路,是倒逼煤炭企业走清洁利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之路。
煤价的下跌是退出,是让竞争力差的煤企知难而退,是让一些高硫、高灰、低质煤的矿山和产品退出,是要保留和发展高品质煤炭企业,让有竞争力的企业生存。
煤价的下跌是提升,是提升煤企的管理,提升优质煤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扩大中国煤企产能输出,参与争夺全球市场份额。
因为煤企的稳定高于一切,所以国家一定会选择救市。国家会救市,但不会救落后产能的市;国家会救市,但不会救落后产品的市;国家会救市,但不会救落后管理的市;国家会救市,但不会救落后企业的市。
三、新机遇, “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而亚投行成立的目的是尽可能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的重大需要。目前亚投行的法定资本金是1000亿美元,其中亚洲国家占75%的股份,未来的投资方向主要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电力、交通、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煤炭下游的电力、钢铁、水泥行业将占有重要的位置,新机遇更加凸显。
电力行业:会充当“一带一路”战略主角。电力比铁路、高铁更适合走出去,因为电力是必需品,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对高铁有旺盛需求。“一带一路”国家中有不少是缺电的,电网不完整。中国电力产业走出去,由国家搭台整合产能,实现整个电力产业一体化,整装编队走出去,才可能体现我们的产业优势。
钢铁行业:作为国内产能过剩最严重的传统行业之一,“一带一路”战略为钢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目前国内的建筑钢材消耗量,还可以带动经济带周边国家的钢铁需求。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是我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而即使是净出口国和进出口平衡国,也会由于品种调剂和贸易因素进口一些钢材,也是我国钢材出口的目标市场或潜在市场。
水泥行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层层推进,先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将带动我国中西部与亚洲多国铁路、公路互联互通,由此为我国水泥行业带来新的需求空间。据机构测算,亚太区域未来10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50万亿人民币,潜在空间巨大。保守估计,如果按每亿元投资消耗1万吨水泥计算,平均每年将带动水泥消费5亿吨,占去年我国水泥产量近20%,这对带动我国水泥出口及加快国内企业海外建厂,转移产能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电力、钢铁、水泥行业的历史性机遇,必将带来煤炭行业的复苏。面对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我们奉劝煤炭企业不要再抱怨,不要再做梦,回家赶快看看自己的企业吧,在成本上下功夫,在产品上调结构,在产业上再升级,理解煤价下跌背后的国家战略,抓住“一带一路”的新机遇,做好“走出去”的准备,迎接煤炭行业的再次腾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