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对于近期油价下跌的原因,国内学者们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阴谋论:美国和沙特要搞垮俄罗斯。认为将爆发一场全球石油战,一方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另一方是俄罗斯和伊朗。
周期论:全球经济减速导致对原油需求转弱。石油市场有一条传统的循环规律:油价下跌,投资削减,供应短缺,油价攀升,投资增加。
供给论:2005以来,美国页岩油气的开发进入了大发展阶段,现在,美国正从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走向全球最大能源输出国,预计2015年全球将出现较大幅度的油气资源供给过剩。 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宏青认为这三种因素可能都存在,但是“供给论”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基本上是一个正常现象,我们煤化工企业不必惊慌,原油价格本质上波动性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坚持“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补充”这一发展理念,煤化工产业就不会因油价波动而垮掉。
油价的波动也引起了各行业生产成本的一系列反应,从而对宏观经济物价水平、行业盈利能力形成冲击。譬如,成品油价格下跌,将直接降低交通运输业成本;而交通运输的成本一旦降低,又会使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等相关行业物流成本的减少。不同行业,受油价下跌的盈利影响的程度大小和时间窗口往往表现各异,煤化工在某些范围内也是受益单位之一。
油价的波动是不对称波动行为,油价的动作很快,可是石化产品的价格动作很慢,几个月来,PP和PE的价格没有什么变化,超市里的薄膜、塑料袋的价格也没有打折,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相对滞后的,不是脉冲性的,要让化工产品降价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一旦油价上升,石化产品的价格动作是脉冲性的,超市里的薄膜、塑料袋的价格立刻上涨。因此,油价的波动不会立刻对煤化工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油价的下跌必然有一定的限度,当今世界的油价不可能跌至上世纪70年代初的2美元/桶,也不可能跌至90年代末的14美元/桶。在笔者看来60美元是底线,低于这一水平,阴谋论和供给论的主角自己也会面临垮台。
面对油价下跌,煤化工行业又当如何自处呢?
在国内,只要石油化工行业得到稳定的发展,煤化工行业也不会发生动荡。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坚持在“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补充”下发展。发展煤化工的目的是利用国内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来弥补石油化工的缺口,市场相对稳定。如果煤化工非要与石油化工争个高低,要取代石油化工,要盲目发展来替代石油化工,那么油价快速下降就会像洪水来临一样。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煤化工企业的利润算法。目前通用的算法是根据煤化工企业的进厂煤价和产品价格来计算的,这种算法是不严格的。现在的大型煤化工企业都是煤炭集团的一部分,进厂的煤价中已经被煤炭集团吸取了一部分利润。实际上影响煤化工企业利润的是三个部分:采煤、运煤、煤加工。这个产业链中三者的利润都在这个集团里面。它们之间要有一个平衡,所谓的“分段核算”是没有意义的。在集团内部,煤价的确定必须让这三个部分得以协调,否则将会影响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平衡。目前,这三者都有利润,相安无事,如果油价下调,石化产品降价,只有煤价下调,采煤和运煤各自减少利润,才能保持平衡。否则,煤化工厂亏损倒闭,采煤、运煤部门也得关门。
现代煤化工的三个项目,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都在接受这场考验。煤制气与油价关系不大,它是民生公益项目,本来就没有多少利润。煤制烯烃目前利润很高,煤炭集团在采煤、运煤步骤已经获取较大利润的情况下,如果原煤以400元/吨的煤价计算,每吨聚烯烃至少有2000元的利润,经得起油价降至70美元的考验。如果油价降至60美元,采煤、运煤再少一点利润,整个煤炭集团把煤化工用的煤价定低一点,煤制烯烃能度过这个关口,煤制油的情况也类似。
因此,唐宏青认为,煤化工行业可以接受这场油价下降的风浪考验。现在要做的是适应即将到来的调整期,进行技术创新、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当前,应该给煤化工的盲目发展敲响警钟。靠卖煤来投资煤化工,就不会有很好的前途,应该退出这个行业。至于那些非要与石油化工拼一拼的企业,也不会有长久的好日子,因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石油工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煤化工对环境的影响远大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只能是石油化工的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