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10月20日,由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牵头完成的《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报告对外公布。这份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激起了去煤化大讨论。而这场讨论也是中国能源战略不确定性的折射。
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该报告似乎在印证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北京雾霾再次来袭的现实。
由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自然秉赋,“靠煤吃煤”一直主导着中国能源战略。201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阐明:要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水耗和煤耗。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煤化工得以迅速发展。根据中国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煤制油产能达到28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254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9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27.05亿立方米。
然而,雾霾的不退反进,把包括煤化工在内的所有煤炭产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更引发了对国内能源战略的反思。
有专家坦言,我国在煤的清洁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仅靠现有技术根本难以实现煤的清洁利用,势必会造成新的污染。更有业内人士认为,应加强去煤化力度,将能源重心更多地向清洁能源倾斜。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公开表示,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不应是补充能源,而应是燃煤火电的替代能源。
另据新华网报道,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能源分析数据,今年前3季度,中国煤炭使用量同比减少了1%至2%。这个降幅与本世纪初以来每年5%至10%的增幅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外媒体认为,目前中国煤炭使用量下降的最大意义在于,在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保持在7.4%情况下,中国正在摆脱对煤炭的依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