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济宁是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曾经因为煤炭而让济宁人民骄傲;济宁因煤而兴,曾经因为煤炭让济宁的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的前列。现在,济宁又因煤而殇。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的大量土地塌陷,严重制约了济宁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转型发展。同时,也给我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棘手问题。
记者昨日获悉,目前,全市已累计塌陷土地63万亩,涉及10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庄。预计至2020年,全市采煤塌陷土地将达到90多万亩。这一串串生冷无情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如何治理采煤塌陷复垦土地?如何走出塌陷治理突围之路?这些现实问题摆在了全市人民面前。
现状:每年塌陷达4万余亩
记者了解到,济宁含煤面积3920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煤炭资源储量270亿吨。分布在10个县市区,涉及86个乡镇、3663个村庄,是全国重点规划建设的十三个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现有煤炭生产矿井47对、在建矿井7对,加上境外9对,年产原煤近亿吨。由于我市是典型的粮煤复合区,地下煤田和地上良田重合率达80%以上。导致每年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达4万余亩。采煤塌陷的土地绝大部分是耕地,而且大部分是深度塌陷,很多地段常年积水,抬眼望去,一片汪洋。还有些塌陷地区地表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部分湖下区域因采煤塌陷造成湖底下沉,对原始生态系造成极大影响。
对策:对塌陷土地实行分类施治
面对采煤塌陷这个难题,我市根据塌陷的程度实行分类施治。根据塌陷区的可复垦利用情况,我市把塌陷地分为三类,可复垦塌陷地、可利用塌陷地和不可开发利用塌陷地。
据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可复垦塌陷地,就是指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地表不积水或局部季节性积水的轻度塌陷区。主要分布邹城北宿、唐村、落陵和兖州杨村、田庄、大统等薄煤层矿区,以及在其他矿区也有零星分布,这些塌陷土地面积约为12万亩。另外,还有部分下沉深度2至4米之间、地表季节性积水的中度塌陷地,面积约为8万亩。这部分塌陷地通过现有技术处理可复垦近15万亩。
对于中度塌陷地中的部分常年和季节性积水区域的可利用塌陷地,分布较为广泛,面积约为15万亩。这部分塌陷地通过治理可以发展生态农业、水面养殖。
对于地表下沉一般为4至12米,主要分布在济兖邹曲中心地带和微山、鱼台、金乡、任城境内的不可开发利用塌陷地,面积约为28万亩。这部分塌陷地积水深、不适合水面养殖,且因缺乏填充物无法复垦,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营造湿地或湖泊。
探索: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在治理塌陷地过程中,我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塌陷治理办法。对不积水或局部积水的轻度塌陷区实施“划方整平法”。采取削高填洼、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整平后即可恢复耕种。利用这种办法治理塌陷区约6.9万亩。对季节性积水或局部积水的中度塌陷区,实施“挖深垫浅法”,在塌陷区深部取土填在浅部,建鱼池筑台田,形成上粮下渔的治理格局。利用这种方法共治理塌陷地约7.5万亩。
不同的塌陷地,采取不同的办法。对常年积水的重度塌陷区,我市采取了“生态治理法”。采取围湖造岸、植树种草,实行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综合开发,利用这种方式治理塌陷地约4.8万亩。对沿河沿湖塌陷区,在治理过程中,实施了“泥浆吹填法”。就是利用泥浆泵抽调河湖淤泥,充填至塌陷区域,这种办法先后治理采煤塌陷地1.5万亩。对城镇周边的塌陷地,实施了“充填平整法”。采取煤矸石、建筑垃圾充填塌陷地,治理成建设用地约1.6万亩。对一些经预测即将塌陷或正在塌陷的地区,采取了“预置填充法”,就是剥离表土、提前充填矸石抬高,然后表面覆土,使其塌陷后与周围地面基本持平。利用这种方法治理约2.1万亩。
除此之外,我市还积极探索了西北部引黄充填治理、西南部清湖淤积治理和中部生态治理的办法。
为了治理塌陷地,针对采煤塌陷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5.2亿元,治理塌陷地24.4万亩,恢复耕地14.2万亩,平均每年治理约1.5万亩。但是治理面积远远跟不上采煤塌陷面积。对于将来济宁如何有效治理采煤塌陷地无疑是一个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