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而在2017年10月公布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其中的关键词增加了“美丽”,说明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那么,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升级,对塑化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塑化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 近两年我国主要环保举措纵览
我国在2016-2017年8月成立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组,奔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环保督查,实现环保督查全覆盖。环保部在今年也派出28个强化督查组已完成10轮次督查。结果显示,过半数的问题企业中,涉及“散乱污”问题企业7180家,超标排放的67个,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的2480个,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的2016个,涉嫌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的4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3310个。
除了严格的环保督查外,我国政府还出台一系列的环保条例、意见、方案等,规范相关企业的生产。例如,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排污治污有关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火电厂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石化工业》(HJ853—2017);与绿色制造紧密相连的,《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外还有禁止或减少污染源的,对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8个品种)、未经分拣的废纸(1个品种)、废纺织原料(11个品种)、钒渣(4个品种)等4类24种固体废物禁止进口相关的称为禁止进口洋垃圾的《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和《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的调整和修订。
二、环保升级带来哪些影响
1.企业
(1)环保投入增加 生产成本提高
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全面实施,石化和化工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涉及合成氨、甲醇、电石和乙烯等行业的500余家重点企业。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和成本压力。截至2015年11月,我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4653万吨,成交金额达13.51亿元,均价29.04元/吨。预计未来全国配额可达60亿吨,其中首批配额30~40亿吨。随着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建立,碳排放整体市场规模将会成倍放大,这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环保设备的投入等也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例如:近几年,齐鲁石化就投入了近三十亿资金用于环保升级。污水处理费用由原先的 2 元/吨升至 15 元/吨。随着环保升级,相关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
(2)遭遇限产降负荷 供需两弱
环保督查的开展,短期来看确实令企业开工受到一定影响,导致供需两弱,但长远来看,这是走绿色化工的必由之路。2016年8月PP开始进入旺季,下游开工率逐渐上升,但9月G20峰会的召开,环保加严,使周边塑编企业、BOPP膜厂开工率明显下降,降幅在3%左右。2017年8月第四次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山东等地,也让下游企业开工受限,开工率下滑了4%左右。
图1 2016-2017年国内PP下游开工率统计 1.png
(数据来源:中国塑料信息库)
据了解,在环保督查期间仅少量满足环保要求的大型企业可以继续生产,落后产能、及小散污型的小作坊,直接被关停,这导致下游企业开工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2.行业
(1)塑化行业大洗牌 市场构筑新格局
环保督查对塑化行业上中下游均有较大的影响,不管是下游销售金额小于2000万元的企业直接关停,还是禁止进口洋垃圾等均对国内塑化行业格局造成一定的变动。特别是再生塑料直接影响国内塑化行业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再生塑料带来大量的污染。这与再生塑料行业特性有关,废弃塑料重新变成再生粒料过程中,普遍存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等现象。而再生塑料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中小企业,对各种污染没有能力处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我国产业升级,塑化行业走向更高端,自然需淘汰再生塑料。
2015年以来,再生塑料进口量接连下降(详见图2),市场规模不断缩小。2014年进口量在825.44万吨;2015年进口量在735.44万吨,同比下降10.9%;2016年进口量在696.17万吨,同比下降5.3%。今年禁止洋垃圾的文件出台,将改变塑料市场格局——再生塑料市场的部分市场份额将被新料取代。因此,环保督查对塑化行业的市场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图2 2012-2017年我国再生塑料进口量
2.png
(数据来源:中国塑料信息库)
(2)行业转型升级加快 淘汰落后产能增速
多项环保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严格的环保监控下,企业生产受到影响,甚至难以维持生存,能有效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的步伐。2016年,累计淘汰或转产电石企业35家,合计80台电石炉(252万吨)。2011-2016年累计淘汰或转产电石企业183家,合计327台电石炉(862.9万吨),这对电石行业企业的规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行业兼并重组加剧 研发新品成潮流
当前,塑料产品逐步代替钢铁、玻璃,在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愈加受到欢迎,生物基等可降解塑料以及部分新型材料也开始投入应用。3D打印等行业的兴起,为废弃塑料提供新视角。不仅能减少“白色污染”,而且扩大了塑化行业规模。
3.市场
(1)市场准入门槛提高
环保部在加工工艺上,对现代煤化工的要求更为严格。准入条件规定,严格限制将加工工艺、污染防治技术或综合利用技术尚不成熟的高含铝、砷、氟、油及其他稀有元素的煤种作为原料煤和燃料煤。鼓励采用能源转换率高、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工艺技术,并确保原料煤质相对稳定。根据清污分流、污污分治、深度处理、分质回用的原则设计废水处理处置方案。项目应依托园区集中供热供汽设施,确需建设自备热电站的,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控制要求。因此,当前的煤化工推迟投产的较多,也与环保加严有一定关系。
(2)市场价格行情波动
从2016年的G20峰会到多次环保督查,环保对PVC价格拉涨作用显著,甚至出现环保最严期就是PVC最高价的阶段。从煤炭到电石再到PVC,加上运输的限制,对PVC形成了成本和供应方面的利好(详见图3)。
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期间,由于运输受限和环保督查双重影响,引发电石价格暴涨,成功让PVC站上近年来的高峰。今年又故技重施,领涨塑料行业。环保对PVC及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已造成一定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格局。
图3 2016-2017年9月国内电石法PVC价格走势
3.png
(数据来源:中国塑料信息库)
三、绿色化工的未来走向
1.企业
(1)创新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塑化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与创新管理,才能符合环保要求。今年环保督察新疆地区,中泰华泰公司成为当地唯一一家通过督查的企业,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该公司按照环保标准,实行安全生产常态化值班、异味投诉值班和车间应急管理值班三级值班制度,同时进行定期监测工作,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扩大生产规模 调整产品结构
为了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扩大先进生产力和生产规模。企业兼并重组可以更好的整合各公司的核心业务,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优胜劣汰,更好的发展支柱产业。以海湾集团为例。近期,青岛三家化工企业合并重组成立海湾化学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成立伴随着年产能16万吨的PVC、年产能15万吨的烧碱被淘汰出局。兼并重组后的海湾集团,引进英国英力士VCM/PVC专有工艺技术,生产VCM及通用型、特种PVC树脂产品,新工艺、新产品能更好的满足环保需求,而且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
(3)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要发展绿色化工,企业可在当前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下苦功。内蒙古乌海化工在原有的PVC生产技术上,大力进行产品延伸,加大废物利用,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制作PVC的过程中,会产生氢气,当前该公司正致力于研发清洁能源——氢能源;将生产PVC的废渣,用来生产土壤调理剂等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有效防止废物污染环境。
(4)实现技术创新
新技术的出现对生产方式的转变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国属于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新能源外,还在不断改变煤炭的应用方式。传统的煤炭使用方式,带给人们的是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粉尘污染,造成酸雨、雾霾等一系列污染。当前,随着技术的革新,煤炭正在以清洁环保的形式为社会服务,如:煤化工、煤炭制乙烯、丙烯等单体的工艺,对环境的污染都是很小的。
2.行业
(1)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
加大环保类财政投入,引导塑化行业向绿色化工迈进。2017年年初,环保部公开发布了2017年部门预算为693086.99万元,比2016年减少314343.98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21820.60万元,占17.58%;项目支出570973.39万元,占82.38%;事业单位经营支出293万元,占0.04%。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上,需要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努力,各地政府务必做好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当地环保事业发展。
(2)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推进化工园区(集中区)封闭化管理,力争到2020年,封闭化管理的化工园区(集中区)达到30%以上。实现化工企业、园区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危险废物全部妥善处置。到2020年,化工园区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率100%,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量进度目标完成率达到100%,化工行业用能总量和能效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唯有严格的管理监督才能见效。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财富,还在于对生活环境的需要。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倒逼国内塑化企业走“绿色化工”之路是大势所趋。万商台塑化电商平台(cp.wst.net)塑料助剂资源,如有需要,欢迎联系。联系人:梁先生,电话:189227183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