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治理,本身没有错,不少地方环保部门担心被追究责任,为了追求业绩,整治手法过于苛刻,不够细致,不分情形,处罚规定过于笼统。所谓的环保整治,有些地方其实就是干了一件事,关闭停产!这种一刀切做法,引发了全国各地矛盾,有的直接干起来了。
各种限产停产,造成客户的单子无法交工,赔钱停产,试问谁来为损失买单?又有谁来养活工厂工人呢?
企业损失无人管,经营缺乏安全感 中央环保督察开展以来,动真碰硬,成效显著。但是,个别地方平时不作为、临时乱作为,一到督察时就简单粗暴地对相关企业停工停业停产。能上的环保设备企业都上了,可是只要环保督察一来,就会遭遇突然停电停产,对于停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却没人过问,这种做法让企业缺乏生产经营的安全感。 制造企业突关停,殃及上下游稳定 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影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比如在家居家具业,如果中游的板材企业突然被关停,就可能殃及上游的家具企业稳定接单,下游的建筑业采购也会遭遇价格异动。 “一刀切”不公平,影响企业积极性 “一刀切”看似一视同仁,实则有碍市场公平竞争。对无证无照的污染企业应该坚决整改,确需关停的要依法关停。但在个别地方,一些已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型升级、环保达标的企业也被一并限电停产,无疑会影响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