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环保工匠APP 于 2025-7-2 17:21 编辑
每年盛夏,晶莹剔透的荔枝总让人垂涎欲滴,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畅快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健康风险——荔枝病,近期发生多地儿童因空腹大量食用荔枝后突发昏迷的新闻,让这一“甜蜜杀手”进入公众视野。
荔枝病并非“过敏”或“中毒”,而是一种急性低血糖症,多发生于儿童、营养不良者及空腹大量食用荔枝的人群。
其核心机制与荔枝中的两种毒素有关:次甘氨酸A:抑制脂肪代谢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导致血糖生成减少;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干扰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一步加剧低血糖。
儿童代谢系统未发育完全,且空腹时血糖储备低,大量食用荔枝后,毒素抑制糖异生,同时果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双重作用导致血糖“断崖式下跌”,轻度症状有:头晕、乏力、出汗、面色苍白、心悸;重度症状有:抽搐、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健康吃荔枝,避开三个误区
误区1:空腹吃荔枝“更甜”
空腹时血糖较低,荔枝中的毒素会加速血糖崩溃,正确做法:餐后半小时食用,或搭配面包、饼干等碳水化合物。
误区2:“荔枝病”是吃多了才会得
儿童每日食用量建议不超过5颗,成人不超过15颗(约200克),过量食用不仅增加低血糖风险,还可能引发上火、口腔溃疡。
误区3:荔枝壳泡水能“解毒”
荔枝壳中的多酚类物质虽有抗氧化作用,但无法中和次甘氨酸A和MCPG,预防荔枝病的关键是控制量+避免空腹,而非依赖“偏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