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值: 6190
|
上世纪80年代起,“产学研”结合就作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被写进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探索,我国“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在各行各业中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在煤气化技术领域,华东理工大学与兖矿集团合作,于尊宏教授与他的弟子们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以水煤浆气化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了多喷嘴煤气化技术在国内已经大规模推广,至今已经有约35台投产。
但是,目前我们仍存在“产学研”脱节的问题。有人用“中国的企业家不知道中国的科学家在干什么”来描述当前研究单位与企业间的关系,虽有些夸张,但这的确是当前产学研脱节现象的一种真实反映。在“产学研”体系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红花,科学家是绿叶。科学家把多年来的成果知识产权转让给生产企业。其结果,科学家的创新技术往往被企业家封死。他们借口“保密”,生产企业建成装置后,不在全国推广,不愿形成竞争对手。因此很难形成全国性的新产业。
在化工行业,早就有知名学者对“产学研”理论提出异议。化工设计大师伍宏业就提出了要改变对设计的认识,要重视科学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他提出了一个“李永旺现象”,介绍了李永旺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转变的现象。
李永旺是中科院彭少逸院士的学生,1994年获中科院物化专业理学博士,曾留学比利时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并获得比利时V.A.N基金会“高级化学工程奖”。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归国,任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煤基合成油”首席科学家。依托山西煤化所在费托合成油30年研发的积累,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从实验室开始,不断研究直至完成700吨/年油品工业试验装置,并通过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组织的验收。
2006年李永旺组建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同年组织设计了160千吨/年的伊泰合成油示范厂,2009年开车运行。2010年,国家能源局对伊泰煤制油项目进行标定。专家组一致认定,李永旺团队研发的,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浆态床合成反应器及工艺成套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工业化的成功。
伊泰示范厂2012年达到年设计能力,生产171.6千吨油品,2013年生产181.6千吨油品。该装置是“十一五”投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中仅有的达到年设计能力的装置,目前装置变成了一个稳定的生产装置,已经有明显的利润。
李永旺现象的特点在于尽管有不少投资者,但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都在李的团队。也就是说,科学家拥有对知识产权的掌控。
目前,李的团队正以更加大的研究规模和人力和资金投入,包括一支200多人的研究队伍,再向第五代费托合成催化剂进军,力求能够达到每吨铁基催化剂合成3000吨油品的水平。同时,李的团队正在实现更加大的设计规模,承担8个装置总能力为年产1350万吨煤制油装置的设计和部分总承包的项目,解决科研工程化的各种问题,为解决国家的能源在脚踏实地的奋斗。李的团队取得的成就得到国际上的关注,至少有5个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和了解情况。
毋庸置疑,李永旺现象不是“产学研”相结合,而是另一种模式。
李永旺现象告诉我们,要想在我国煤化工行业出现从科研到产业化高速发展的业绩,就应形成以“研”为主体的“产学研设商”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让科学家走向企业家。
“学”是指教学,是指培养学校中的科研活动,是培养大批技术后备军,为未来做准备。
“研”是技术开发的个人或团体。“研”包括科研机构和学校中以科研任务为核心的教授所承担的重大产业化科研课题。“研”中的科学家是运作技术发展资金的人,他主宰者这项技术产业化的命运,牢牢控制着技术核心秘密。因此,“研”是产业化的主体和核心。
“设”是设计院或工程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设”是不可缺少的。大型化要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要“一气呵成”,不是简单放大乘一个备数,不可以“边生产边改”。“设”也是开发和创新,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研”和“设”要捆绑在一起。
“产”是实现商业化的生产企业。生产企业通过上述产业化的活动,组织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后的生产运行和管理,最终实现商业化。商业化的成功是他的产品销售以后得到的是利润,扩大了固定资产、GDP和再生产的能力。他掌握技术而不是拥有技术。一项成功的产业创新技术,产能属于“产”,知识产权属于“研”。
“商”是投资者及其商业运作。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投资应该来自于社会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可以由国家、企业、个人合作投资,由一个机构来运作,企业也可以,投资公司也可以。投资者立足于投资回报,而不是控制技术。投资者要甘心当绿叶,扶持万绿丛中的红花,达到花盛叶茂的目的。
“研”要成为创新主体的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融资过程,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从实验室、到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示范厂验证的投资越来越大。这要求科学家去联手有高瞻远瞩思维的优秀企业家,说服他们为了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来投入大量资金,把产业创新的路子走到底。
学习西方的创新思想、走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道路,是一项伟大的实践。笔者认为,以“研”为主体的“产学研设商”产业创新体系,让科学家走向企业家,像“把革命进行到底”一样“把科研进行到底”,这有助开创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新天地。
(作者为北京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顾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