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煤炭行业代表、委员向记者表达了煤炭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煤矿关停之后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忧虑,这些人大部分是各省煤炭集团的老总,是名副其实的“煤老板”。
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行业告别黄金十年的辉煌,进入低谷运行、深度调整的新常态。煤炭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煤炭价格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货款回笼十分困难,企业资金链异常紧张。尤其是我国中东部地区老煤炭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保生存、保饭碗是“煤老板”们考虑的头等大事。
再就是小煤矿退出问题。目前全国小煤矿总量依然庞大,截至2014年底,全国煤矿数量1.1万处,其中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8600处,而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6600处,占了近七成。关闭矿井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非常复杂,分流安置人员众多、关闭清算费用庞大、稳定压力巨大。
还有转产问题。煤炭企业转型,选择发展非煤产业成为重点,但面临大多数衰老矿井包袱重、效益差、收入待遇低、吸引不来人才和技术等问题,再加上资金短缺,发展的非煤项目大多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创效能力不强。煤炭资源枯竭后,非煤项目也要随之下马,将会形成新的包袱。
人员安置问题也让“煤老板”们头疼的很。“走出去”到省外和国外开发资源,进行人员转移,只能转移管理和技术人员,庞大的一线工人队伍难以安置;破产煤矿的社会职能未能移交,职工的社保没有分户,工伤、医疗等险种封闭运行,难以纳入社会统筹;职工社区“四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和物业)管理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党工团组织关系未能移交地方政府和社会管理,长期背包袱。
煤炭企业,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如今被推向了市场,“煤老板”们也不再只是“低头挖煤”,开始“抬头看天”,跟着市场走,跟着政策走。毕竟企业经营得好不好,是企业自身的事、是企业家的事,等、靠、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形势之下,“煤老板”们极力建议尽快研究出台落后煤矿退出机制及配套政策,大家的一致看法是,煤炭转型是篇大文章,还真得好好研究研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