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 马后炮化工论坛转载自互联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石化产业科学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石化行业集约化、园区化发展,科学布局与规划已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今年,距国务院提出“新建项目必须入园,推动现有企业入园”政策,已过去6个年头。在此期间,国内园区迅速发展,企业入园率大幅提升。一方面,园区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国主要化工园区和以石油和化学工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已经达到490余家,其中国家级园区30余家,地市级以上园区280多家。另一方面,化工企业入园率也快速增长。2013年企业入园率达45%,较2010年的33%有较大幅度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园区管理者在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完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同时,很多企业也在选择将自己的事业放在何处发展。那么,化工园区在完善投资环境方面该向哪些方向努力?如何做到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企业为什么会进入园区?在选择园区时究竟看重哪些要素?就这些问题,中国化工报记者对部分园区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园区:打造吸引力,构建和谐
●规划详细执行有力
●原料廉价、多样化
●重大项目做支撑
要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落户,园区需要做什么?是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还是提供价格更低廉的土地资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国内的优秀园区,地价高达每亩50万元,但是想入园的企业仍然趋之若鹜。园区要具备保障企业长期有效运行的各种条件才是关键。
对于如何吸引企业投资,负责园区招商工作的负责人深有体会。
“地价或者优惠政策往往不是优质企业看重的要素,只要保证稳定长期运行,地皮成本其实很快就可以收回,企业最看重的还是原料是否能够稳定供应,价格是否有竞争力。所以园区在原料供给方面要做好工作。”泉港石化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庄民芳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工园有多家知名外企进入投资。该区招商局项目主管薛雪告诉中国化工记者,根据经验,一般外资企业最看重政府政策的稳定性。为此,园区的做法是与企业签订合同,保证政策的有效期限。其次,企业关注产业配套、上下游的契合度、公用工程和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很多外资企业非常看重环保,园区环保门槛高一些,反而会增加企业对园区的信任度。如果不提出环保安全要求,企业会质疑园区管理专业程度,就很难说了投资了。”薛雪如是说。
作为从事化工园区建设管理10余年的专家,宁波石化区管委会副主任席伟达将宁波石化区十余年的发展经验归结为,要做好规划、项目、原料三件事。
一是要有好的规划,并能够有力地执行。石化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跟其他行业相比要求更高,一个好的规划是指导化工园区建设的重要蓝本,如果没有好规划,后面的工作就会杂乱无序。而有了好的规划后,更需要坚定有力的执行。
“宁波石化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园区历任领导始终坚持园区规划不变,没有发生因为领导层变动而导致规划随之改变的情况。同时,我们的招商团队基本都是从事化工专业的,领导对于招商团队给予了充分信任。”席伟达说。
二是要有价格竞争力的原料,并做到原料多元化。“在宁波石化区,无机原料‘三酸两碱’和有机原料‘三苯三烯’都有供应,在园区里面做任何一个化工厂,90%的原料都可以通过管道过去。没有的原料,我们也可以通过码头外购得到。此外我们做到了原料多元化,以烯烃为例,我们园区有石脑油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和外购烯烃三种来源。”席伟达说。
三是园区要有若干重大项目做支撑。对此,惠州石化协会会长纪红兵深有感触。纪红兵曾任大亚湾石化区管委会副主任,他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中海油、壳牌两家大型企业的进入。大项目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让园区的发展从中受益。“中海油可以集成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而壳牌公司的技术实力也很强,并且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为园区的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为园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纪红兵说。
在园区的投资结构方面,杨挺认为,多元化的投资结构能做到优势互补,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更能增强园区抗风险能力。其中,宁波石化区是很好的例子。据席伟达介绍,宁波石化区形成了三种资本混合投资的结构,其中国有、外资、民营资本各占三分之一。这三方各有优势,外企有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民企速度快机制灵活,央企有资源且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抗风险能力比较强。
近两年,国内石化产业发展舆论环境不佳,因此,很多业界人士向中国化工报记者反映,园区必须做到与周边社区和谐相处,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
杨挺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化工园区的管理是封闭式的,但这只是地域封闭,而不是信息封闭,让产业发展惠及周边居民,这才能和谐相处的根本。
“我们搞化工产业必须要面对公众,但在这之前要让公众先去认识我们所做的这件事。让公众了解化工产业,然后再进行透明化沟通,这样很多事情是可以避免发生的。”纪红兵说,大亚湾园区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园区对周边民众进行科普教育,积极推行责任关怀,并开展园区开放日活动。目前,惠州已经把石化科普放到园区周边中学的常识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之后,再去带动他们的家庭也了解化工产业。
企业:软件硬件一个都不能少
●软件:政策、规划、人才不可或缺
●硬件:原料互通有无、配套设施齐全
在“新建项目必须入园,推动现有企业入园”政策的影响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进入园区发展。除国家政策硬性要求外,化工园区自身具备的硬件、软件优势能给企业减轻负担增加经济效益,是吸引着企业主动进入园区发展的根本。
“化工产业流程复杂,园区化发展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可以说,化工产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应该进入园区发展。”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岳国如是说。
作为一家投资和经营甲醇产品、MTO(甲醇制烯烃)及配套项目的开发与经营等业务的能源化工企业,富德能源的MTO项目都选址在化工园区内。目前,富德能源拥有全球最大的MTO生产企业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MTO年产能达180万吨,该项目位于宁波石化区内。同时,富德(常州)能源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和富德(松原)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正在建设MTO项目,项目分别位于江苏常州和吉林松原的化工园区内。
在岳国看来,化工园区的软件、硬件优势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企业受益匪浅。
从软件方面看。首先,园区有政策。一个项目建设,首先需要的是国家政策批准。园区内列入规划的项目,一般都已经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因此,进入园区建设项目,企业省却了“跑政府拿文件”的工作,感觉更轻松。同时,园区通常会给予企业一些配套税收和扶植政策,使企业受益。
其次,园区有规划。化工园区一般都有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进入园区的企业、项目、规模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总体产业类别、目标以及产业之间的衔接是不发生改变的,这就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园区还有人才聚集优势。目前很多园区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有效吸纳和聚集化工高素质人才,这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从硬件上看,一方面,园区是密闭的循环生产体系。企业一旦进入园区便不再是孤立的,园区内的企业之间联系紧密,每个企业既是生产商又是用户,如果需要其他企业产品作原料,接一条管道就可以实现,这保证了物流的低成本。“企业间不仅能实现原料互动,有时还能进行零配件援助。装置零配件坏了这种小问题却容易酿出大事故。如果情况紧急,企业第一时间可以向周边类似企业寻求援助,往往能解决大问题。”岳国说。
另一方面,园区有配套设施,为企业减轻经济负担。无论是成熟型还是起步阶段的园区,在基础设施方面一般都会做出较多投入,比如实现项目建设所需的“三通一平”,建设规模化的公用工程和污染物处理中心等,这大大降低了后续入园企业和项目要分摊的基础设施费用。
“以污染物处理为例,在园区里,大规模的污染物可以资源化利用,你的污染物可能就是别人的原料。不能利用的污染物也可以集中处理和控制,如果每个企业都建污水处理厂,成本是很高,但是园区建一个大规模的处理厂统一处理就降低了企业成本,有规模效益。”岳国说。
虽然入园有利企业发展,但毕竟国内上千家园区地点、规划、类型等各有不同,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选择落户于哪儿,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考量。
欧德油储集团是全球第二大从事石油产品、化工品和气体业务的专业化的仓储物流公司,居世界五百强名列,也是第一家进入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的物流企业。
该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威廉表示,作为一家服务型企业,公司选择园区最重要是看地点,选择物流条件方便的地点;其次是看市场,园区要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要有足够多的企业进入,这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场;再次,则是看园区管理,园区作为公司合作伙伴必须可靠,能够与企业做到有效沟通,同时园区的工作效率是否够高、提供的政策是否稳定,对于安全方面的要求合适而不过分等因素企业也要考虑;最后,企业还要考察园区的公用设施是否完善。
不同的企业对园区要求不同,大型生产企业,通常最看重原料来源和市场。“我们搞大型石化项目都是‘大进大出’,从成本控制角度看,核心的问题一定是考虑园区要么靠近原料地要么靠近市场。”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吴青告诉记者,大型石化企业在选择园区时,首选地点,其次,才考虑土地价格、环境容量、配套设施等因素。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上海首席代表何新源表示,巴斯夫在选择园区方面,首先考虑产品的主要客户在哪,原材料供应充分不充分。其次,是园区的公用工程配套是否完善,海、陆、空交通是否便利。此外,人才的优势、政府工作透明度、企业在此能否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等因素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在上海化工区的投资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上海化工区推行的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理念,是世界领先的,吸引了企业投资。”何新源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