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3月11日讯
最近两周,大宗商品走势的承启转合堪比好莱坞大片。本周一到周二,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罕见涨停到罕见跌停的奇观,而此前商品行情的连连暴涨已经让投资者有些“看不懂”。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处于迎春状态,市场春天是否真正来临还取决于终端需求情况。他预计最快本周末分水岭界线将出现,下周大宗商品市场将会回调,警惕3月大宗商品市场“倒春寒”。
大宗商品行情“过山车”
近期大宗商品的集体回暖是否意味着整个市场已经彻底进入回暖格局,市场仍有存疑。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当前大宗商品供需格局并没有明显的利好,因此后期可能重回弱势。
从春节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出现“一骑绝尘”式的暴涨,涨势之猛让大多数投资者始料未及。上周五,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38.94美元,大涨5.04%,COMEX铜、LME镍和LME锡分别上涨2.33%、2.61%和2.91%。而作为大宗商品晴雨表的BDI指数,自本月10日以来,也已经飞涨了近20%。
就国内而言,除了外盘的利好表现推动,两会也给商品价格打上一针“兴奋剂”。两会前夕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一波大涨,而两会期间市场更接连两天呈现暴涨,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7、8日两天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就以每日6点的涨幅创下单日涨幅最高纪录(次高点在2012年1月30日,当日BPI为1002点,其时涨幅5个点),截止8日当天BPI涨至685点(周期指2011-12-01至今)。
事实上从2月下旬开始,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开启了上涨模式,只不过涨势较为温和,BPI单日涨幅也仅为1个点而已,而进入3月份,市场几乎进入“疯狂”,3月首周天胶、铁矿石、螺纹钢均开始大幅上涨,现货涨幅超过5%,天胶期货主力合约当周暴涨近10%;7、8日两会召开期间,以铁矿石、螺纹钢为首的钢铁板块及能源、有色部分品种表现更是“逆天”,截至3月8日,澳洲62%PB粉港口均价在486.67元/吨,较7日涨幅16.90%,较3月初涨幅33.25%,较2015年的历史最低点价格反弹了近63.13%,价格回到2015年1月底水平;螺纹钢7、8两日累计涨幅也高达13.36%,WTI原油累计涨幅8.42%,线材累计涨幅11.53%。
期货市场更疯狂,7日,国内商品市场迎来罕见涨停狂潮。其中沪胶、郑醇、螺纹钢、铁矿石、PTA、焦煤、焦炭、玻璃等16个品种触及涨停,黑金系全线涨停,紧接着8日铁矿石、螺纹钢、热轧卷板期货再现涨停,硅铁期货价格上涨5.70%,焦炭期货价格上涨4.10%。3月以来前6个交易日,铁矿石期货价格累计上涨超过16%,热轧卷板、螺纹钢、焦炭期价同期分别上涨15.74%、13.15%和6.89%。
“狂欢”行情告一段落
不过好景不长,似乎是连日的反弹耗尽了大宗商品的气力,本周二开始,内外盘商品价格从暴涨到暴跌,让投资者心惊肉跳。
周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空头全面反扑场景。布仑特原油在连涨六日后,于当日收于39.65美元;美原油暴跌3.7%,报36.50美元/桶。在能源和矿业股的拖累下,美三大股指道指、标普500和纳指全线收跌。其中,标普500创两周来最大单日跌幅。
8日夜盘行情更是急速逆转,商品夜盘开盘后一路下跌,仅铁矿石逆市上涨,其他黑色系集体大跌。截止收盘,焦炭、焦煤、动力煤集体全线跌停,沥青、沪镍、沪锡大幅杀跌封跌停板,螺纹钢远月合约几乎全部跌停,铁矿石小幅下跌0.47%。9日当天期货市场早盘开盘,商品市场继续暴跌,焦煤、焦炭、动力煤、沪镍、沥青、沪锡、锰硅、硅铁等八品种触及跌停,螺纹钢、铁矿石等纷纷重挫。截至下午收盘,动力煤、硅铁、锰硅跌停。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分析,大宗商品市场之所以出现剧烈震荡,一是两会前供给侧改革、央行开年首次降准、房地产政策刺激等宏观利好叠加,两会恰是行情的一个分水岭;二是随着两会的逐渐推进,各种利好的影响开始减弱,两会期间市场正处于多空博弈阶段,导致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大幅震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国际市场瑞银与高盛开始唱空黄金与大宗商品价格,给市场带来压力。据悉,高盛在此前商品集体大涨的局面下高调唱空。高盛报告称,美国经济数据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美元走强,令金价承压,短期目标价位是1100美元/盎司。该行知名分析师Jeffrey
Currie等在报告中表示,只要原材料价格上涨,都会促使更多供应涌入市场,使得任何涨势都难以持续。“在一个供应驱动型市场,涨势更难持续,因为价格高了供应势必会增多。只是这个教训只能通过错误的开始才能吸取。”高盛还重申,国际原油还将在每桶20美元-40美元之间波动。
周一,瑞银策略师Joni
Teves就指出,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回暖迹象明显,加上美元走势强劲,受这两大因素拖累,金价可能出现回调。仅一天之后,瑞银再度发布报告提示风险。瑞银认为,“金价持续走高的局面或难以为继,黄金并不是单向押注品种。”该行同时预计,未来6个月和12个月的黄金价格将位于1200美元/盎司。
文章来源:http://news.chemnet.com/detail-18184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