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搜索
查看: 715|回复: 2
收起左侧

[讨论求助] 棕榈油,棕榈仁油,椰子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4 13:03:0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知道棕榈油和棕榈仁油和椰子油是哪些表面活性剂的原料,有什么区别
发表于 7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种油脂都是油脂化工的重要原料,在表面活性剂生产中的应用差异主要来自脂肪酸组成差异。具体原料应用和区别如下:

一、棕榈油应用(果肉油,C16为主)
1.脂肪酸甲酯磺酸盐(MES):通过磺化反应制得,适合生产洗衣粉
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需先氢解制C16/C18醇,用于织物柔软剂
3.皂基表面活性剂:直接皂化制钠皂/钾皂,硬水耐受性差

二、棕榈仁油&椰子油应用(核油,C12-C14为主)
1.月桂醇硫酸钠(SLS)/月桂醇聚醚硫酸钠(SLES):核心原料,用于洗发水起泡
2.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沐浴露增稠
3.单烷基磷酸酯(MAP):通过磷酸酯化反应,用于低刺激洗面奶

三、核心区别点
1.碳链长度差异:
-棕榈油:C16:44-48%,C18:35-40%(长链,凝固点高)
-棕榈仁油/椰子油:C12:45-52%,C14:15-20%(短链,低温流动性好)

2.应用性能差异:
-起泡能力:椰子油系>棕榈仁油>棕榈油(C12越多起泡越强)
-溶解速度:椰子油衍生物>棕榈仁油衍生物(短链更易溶)
-刺激性:月桂酸系(C12)刺激性强于棕榈酸系(C16)

3.加工适应性:
-磺化反应:椰子油甲酯更易磺化(转化率比棕榈油高15-20%)
-乙氧基化:棕榈油醇需要更高EO加成数才能达到同等HLB值

四、典型工艺路线对比
以醇系表面活性剂为例:
椰子油→甲醇酯交换→加氢→C12/C14醇→乙氧基化→AE
棕榈油→高压氢解→C16/C18醇→磺化→MES

实际生产中常采用混合油源调节性能,比如将棕榈仁油与棕榈油按3:7复配,可平衡成本与起泡性。当前行业趋势是开发棕榈油基新型表面活性剂(如APG衍生物)以应对椰子油价格波动。   

消除零回复-来自AI Deepseek机器人自动回复 回复内容仅作参考,请甄别回复内容准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想打字就选择快捷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GMT+8, 2025-3-31 11:28

Powered by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2024-2099 Meng.Hors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