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己二腈业务突破国外限制,有望带来丰厚利润
己内酰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公司化工实业基础。 公司自 2011 年起即开始探索实业化工新材料项目,己内酰胺项目的成功,为中 国化学的化工实业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 年 11 月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 天辰工程有限公司与福建耀隆公司合资投资 41.93 亿元,建设 20 万吨己内酰胺 项目(公司持股 60%),该项目于 2014 年 8 月第一次开车成功,2015 年起正 常生产,是公司首个成功落地的实业项目。2019 年和 2020 年由于己内酰胺产 品价格下滑,叠加天辰耀隆停产大修,收入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随着产品量价 回升,2021 年收入再创新高。天辰耀隆项目由起初的 20 万吨/年己内酰胺产能 已改扩建为 33 万吨/年,是目前全球单系列最大的己内酰胺装置,后续有望持续 提供业绩增量。
己二腈是尼龙 66 核心原料,国产技术进步有望打破海外垄断。 尼龙 66(PA66)又称锦纶 66,由己二胺和己二酸缩聚制得。其综合性能好,具 有强度高、刚性好、抗冲击、耐油及耐化学品、耐磨和自润滑等优点。尤其是硬 度、刚性、耐热性和蠕变性能更佳,而且原料易得、成本低,因此广泛应用于工 业、服装、装饰、工程塑料等领域。 尼龙 66(PA66)的熔点比尼龙 6(PA6)高,耐热性优良,弹性模量较高,吸 水率较低,作为成型制品的特性优于 PA6。长期以来,我国尼龙 66 生产所需主 要原料己二腈属于“卡脖子”产品,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体系。
国内尼龙主要以 PA6 和 PA66 为主,由于前期国内己二腈技术尚未实现突破, 近年来尼龙 66 产业链发展较为缓慢,2016-2021 年国内 PA66 表观消费量仅由 43 万吨增至 68 万吨。尼龙 66 产业核心上游中间体“己二腈”垄断在海外巨头手中,成为“卡脖子” 环节。尼龙 66 主要由己二酸和己二胺缩聚制成。其中己二酸采用纯苯为原料进 行生产,生产工艺成熟。己二胺由中间体己二腈通过加氢制得,而己二腈由于生 产技术壁垒高,目前产能基本上垄断在海外化工巨头手中,我国的己二腈几乎完 全从国外进口。截至 2020 年底,全球主要己二腈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产能约为 179.6 万吨/年,其中英威达一家占到 58%左右。受制于关键原料己二腈,尼龙 66 对外依赖严重。
由于国外生产企业对己二腈的高度垄断,严重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导致如特种尼龙、HDI、环氧固化剂、热熔胶、美缝剂、光稳定剂等行业国内产 品供应较少、发展缓慢、价格高且波动较大,制约了我国高端尼龙市场国产替代 的进程和发展。
国产己二腈技术进展加速,有望打破依赖进口现状。面对己二腈技术长期被海外 垄断的局面,我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尝试技术攻关和突破,但过程并不顺 利。近年来己二腈国产化加速,2019 年,中国化学公告在山东淄博投资 100 亿 元建设尼龙 66 新材料基地,其中一期包含 20 万吨己二腈装置。该项目是我国 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采用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大规模量产己二腈的项目,技 术路线具备较好经济性,可突破海外技术垄断;目前该项目已于 2022 年 7 月底 顺利打通全流程,开车成功并产出己二腈优级产品。
除中国化学外,神马股份公告拟投资建设 5 万吨己二腈产能,预计 2022 年底投 产;华峰集团在重庆启动建设 30 万吨己二腈项目;河南峡光高分子材料有限公 司采用瑞典国际化工技术公司研发技术,拟投建 5 万吨己二腈产能项目。海外巨 头英威达也看好中国尼龙 66 市场发展前景,拟投资 10 亿美金在上海建设 40 万 吨己二腈项目,已于 2022 年投产。丁二烯直接氰化法为目前最先进的己二腈生产工艺,中国化学即采用该种工艺。 相比丙烯腈法及己二酸法,其具有原料成本及能耗低、产品质量及收率高、初始 投资较低、可大规模生产等优势,是当前工业化生产己二腈的最佳工艺方法。
丁二烯法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丁二烯和氢氰酸,其中氢氰酸为剧毒化学品,无法长 途运输,只能近距离管输,其市场价格在 3000-7000 元/吨之间。根据《丁二烯 直接氰化法生产己二腈工艺技术进展》(邓东奎,2022 年),丁二烯直接氰化 工艺每生产 1 吨已二腈需消耗丁二烯 0.58 吨、液氨 0.54 吨、天然气 994 标准 立方米、动力电 200kW/h。
中国化学突破己二腈“卡脖子”技术,有望兑现丰厚利润
中国化学尼龙新材料项目(己二腈项目)已顺利打通全流程并成功开车投产。 2022 年 7 月底,中国化学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的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项目继丙 烯腈装置、己二胺装置成功开车后,20 万吨/年己二腈装置顺利打通全流程,开 车成功并产出己二腈优级产品。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对缓解下游企业成本压力、促 进行业健康发展、补齐我国尼龙产业链短板、改变市场供应格局将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公告,公司投资 104 亿元建设年产 100 万吨尼龙 66 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 建设年产 30 万吨丙烯腈联产氢氰酸装置、5 万吨/年氰化钠装置、9 万吨/年氢氰 酸装置、20 万吨/年己二腈(经流程优化后最大产能预计可提升至 30 万吨/年)、 20 万吨加氢装置、20 万吨尼龙 66 成盐及切片装置。根据项目可行性测算,天 辰齐翔尼龙新材料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可达 16.82%,回报良好,预计可对 公司实业板块贡献较大业绩弹性。
尼龙新材料项目预期盈利较好,满产(30 万吨/年)情况下可为中国化学贡献约 5.6 亿元净利润。由于尼龙 66 产业链中绝大多数利润都集中在丁二烯-己二腈己二胺环节,且己二腈无公开报价,因此简化起见,我们假设该项目投产后一期 对外销售产品为满产 30 万吨/年己二胺(不考虑丙烯腈等产品利润,也不考虑己 二胺-尼龙 66 环节利润)。 根据专塑视界信息,英威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自 2023 年 2 月 1 日 7 时 起己二胺的现货交易价按照 21000 元人民币/吨执行。
综合考虑,我们假设中性情景下,投产后己二胺对外销售均价为 21000 元/吨左 右,30 万吨/年己二胺可实现收入 63 亿元/年,考虑原材料成本、折旧、期间费 用后(具体假设见下文),税前利润总额可达约 8.8 亿元/年,税后利润(15% 所得税率,假设按高新技术企业税率)约 7.5 亿元/年;中国化学持股 75%,因 此可获得权益净利润约为 5.6 亿元/年。
4.2、新材料产品储备丰富,实业潜力释放可期
目前除“己二腈”外,公司多个新材料项目处于投资建设或即将投产阶段。据公 司公告,中国化学子公司华陆科技投资 40 亿元在重庆建设一期年产 5 万立方米 的硅基气凝胶项目,2022 年 10 月 31 日,公司正式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转入 正式生产阶段,12 月底,项目顺利通过 72 小时性能考核,各项产品指标均达到 项目设计要求,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平稳运行阶段。中国化学子公司东华科技投 资建设新疆曙光绿华年产 10 万吨 BDO 联产 12 万吨 PBAT 项目,2022 年 3 月, 一期年产 10 万吨 PBAT 项目已顺利机械竣工。这些项目也将为公司实业业务增 长提供充足保障。
(一)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气凝胶是用一定的干燥方式使气体取代凝胶中的液相而形成的一种纳米级多孔 固态材料,具有轻质、密度低、隔热绝缘性能好等方面的优势。气凝胶具有极高 的孔隙率、极低的密度、极低的声传播速度、极低的介电常数、极高的比表面积 等优异性能,由于这些出色的特性,被期许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 气凝胶还可以与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等基材复合成为复合材料,可以最大化保留 气凝胶轻质、隔热等特性,并赋予了气凝胶柔性与韧性。气凝胶复合材料具备超 长使用寿命、超强隔热性能、超高防火性能、超优机械性能的附加特点。得益于 其优异的性能,气凝胶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建筑建造、交通运输、国防军工、 声光电、医药等领域。
中国化学拥有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核心技术,生产工艺在国 内居于领先地位,可以完全替代进口。气凝胶主要由硅酸酯作为原料通过在特定 条件下水解、缩合等反应生成类似于凝胶状的纳米级多孔固态材料。相比常压干 燥法,公司采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法能够获得完整结构的气凝胶,孔洞率可 达 99.8%以上,具有产品性能优异、生产环境安全性高、危险系数低等优点。 项目设置了甲醇溶剂回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甲醇进行精馏回收,副产品甲醇年 产量为 4000 吨/年。
中国化学气凝胶项目由子公司华陆科技研发和运营,并在重庆长寿区打造新材料 产业园,共三期规划总投资 40 亿,占地 938 亩。一期投资 9 亿元,年产 5 万方 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二、三期围绕硅基气凝胶上下游衍生产业链。根据该项目的环评报告,一期 5 万方硅基气凝胶投产并顺利达产后,可实现收入 16 亿元, 年均税后利润 1.05 亿元。根据公司公告及官方公众号披露,一期项目于 2020 年开建,项目建设周期 18 个月,已于 2022 年 2 月一次性开车成功、产出第一 批合格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绝热毡产品。假设 2022 年实现达产年均税后利润的 70%,即 0.74 亿元,公司持股 51%,则中国化学可获 0.38 亿元税后利润。假 设 2023 年满产,则中国化学可获税后利润为 0.54 亿元。
(二)可降解塑料 PBAT 。PBAT 属于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快速提升。PBAT 是一种可降解塑料, 具有塑料成膜性,在可降解材料中为最优质的选择,具有强度高、性价比高等优 势。其主要应用于包装材料、餐饮用具、地膜、医用材料等精细化工一次性用品 制造,目前消费量提升较快。 公司控股子公司东华科技和新疆天业共同投资设立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有限 公司,大规模布局 PBAT 产业链。中化学东华天业规划了年产 50 万吨 PBAT 项 目,一期建设规模为 10 万吨/年,总投资约为 6.5 亿元,占地约 150 亩,已于 2021 年 3 月 26 日正式开工,于 2022 年 3 月顺利机械竣工,整体进入开车、试 生产阶段。
根据东华科技公告,一期项目建设期为 1 年,已于 2022 年 6 月投产。根据项目 环评报告测算,预计该项目年均利税总额为 4.1 亿元,年均销售利润为 3.5 亿元, 年税后利润 3.0 亿元;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FIRR)(税后)为 56.46%,投资 回收期(税后)为 2.41 年。由于公司持有东华科技 58%股权,东华科技持有该 项目 51%股权,综合来看,公司持有该项目约 30%的股权,假设 2023 年满产, 可实现约 0.9 亿元的税后利润。
(三)公司在研/小试/中试等储备项目较多。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化工新材料、绿色化工、生物化工、清洁 能源四个方向,形成了一批技术成果、核心专利和工法标准。重点项目攻关加快 推进,POE、尼龙 12、炭黑循环利用、高效环保催化剂等一批小试项目取得预 期成果;城市垃圾气化、PBS 关键单体丁二酸、固废高温气化、MCH 储氢运氢 等中试项目稳步推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