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升,整体污水排放量持续增长,截止2020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已达到571.4亿立方米,同时我国污水处理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住建部《2020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2618座,污水年处理量为557.3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7.53%,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理率为95.78%。 污水处理厂数量不断增加,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等字眼也不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近两年可谓是遍地开花。 2022年7月31日,上海市首座全地下MBR污水处理厂项目——嘉定安亭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全地下箱体结构顺利封顶。项目建成运行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可达到15万吨,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水资源处理能力。 2021年12月31日,淮海经济区首座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江苏省处理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正式开建。 2021年12月27日,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正式通水,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全地埋式MBR污水处理厂。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概念图,图片来源网络) 地下是污水处理厂,地上是公园,绿油油的草坪、错落有致的植被,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污水处理厂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印象。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成为新潮流?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起源于芬兰,据说芬兰人从1932年就开始建底下污水处理厂了。最初建地下污水厂是出于空间的考虑,传统地上式污水处理厂占用大量城市用地,限制周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地下式可以免去许多城市规划方面的麻烦。此外,芬兰的岩洞地质也适合地下建筑。芬兰乃至整个北欧最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Viikinmäki中心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处理构筑物就都建在岩洞里。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瑞典、挪威、法国、荷兰、日本、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陆续建设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图片来源网络) 我国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态势较快。国内首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深圳市布吉污水处理厂2007年宣布开工,2011年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截至2022年末,全国已建在建的地埋式污水厂近200余座,其中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数量居前三。 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化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以其独特的优势,节约土地资源,逐渐成为新建污水处理厂的主流。
鼓励污水处理厂下沉,提高综合价值 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具备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条件的项目,鼓励推广污水处理厂下沉、地铁上盖物业、交通枢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模式,拓宽收入来源,提高资产综合利用价值。 从环保角度来看,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稳定,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主要构筑物建在地面以下,通过系统设计,可有效隔绝臭气、噪声等二次污染,避免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邻避效应。 从经济角度来看,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布局紧凑,占地面积较小。同时地面空间用途广泛,可以建设公园绿地、娱乐设施、体育场、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性提升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以大理洱海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为例,比原计划节约土地约160亩;天府新区第一下沉式生水厂节约土地360亩,提供地面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一座,并为天府华西医院等重大产业提供496个社会公共停车位。 贵州贵阳的七彩湖再生水厂下沉改造完成后,地上被改造成了生态公园,污水经过处理后将用于公园的生态补给。此外,还可以利用水源热泵的能量为周边小区和办公设施供暖。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曾表示,传统项目投资回报周期是25年到30年,污水厂下沉后资源利用的模式会使投资回报的时间大大缩短10~15年之间。
|